天涯书库 > 罗辑思维:有种、有趣、有料 > Part Ⅲ 对真理抱持一份怀疑 >

Part Ⅲ 对真理抱持一份怀疑

慈善为啥让西方精英不爽?

每一年大家都要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什么叫节?节就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当中,我们这一代人又可以安放一个小小的界碑。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放宽历史的视角,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身来审视我们今天谈的慈善。

我们中国这一代人提到慈善,都认为是好事情。富人把钱给穷人,哪有不好的事呢?它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名词。

可是在西方主流社会,关于慈善的辩论一直持续到今天,我相信以后还会一直辩论下去。因为,慈善确实也有它的负面作用。很多西方的精英分子就会想:我干吗养活穷人?我这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我用勤奋、智慧挣来的。一些穷人天天躺在那儿生孩子,靠政府补助生活,我心里也不平衡啊!

@明珠光明:我对老罗的其中一个观点很不赞同。穷人就等于懒人吗?我从小到大,身边就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很勤奋,可还是很穷。10年前我的这些穷亲友,一天从早干到晚也就50元收入的样子,可孩子读大学动不动就上万,老人有病动不动就上万。这些亲友或多或少都受过别人的接济。在我心里他们是英雄,是有担当的大英雄。近年,这些穷亲友都过上了好日子,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在欧洲、美国这样的西方主流社会确实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少数族群,就靠生孩子维持生计。孩子一出生,政府的补贴,奶粉钱、食品券、房屋补贴都下来了。一旦没钱花,再生一个孩子就解决了,反正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高。这让那些主流精英们心里也不平衡。

关于慈善,关于富人该不该补贴穷人这样的争论,在历史长河每流经一段的时候,它的面目都不一样。就在短短一百年前,在英国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那是英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是马克思、达尔文那一代人生活的时代。

一个牧师就曾给议会写信,他说应该把国家办的救济机构变成人间地狱,那个地方伙食就应该是最糟糕的,每个人在里面受尽屈辱。为什么?因为要用这种地方吓唬穷人,不能让他们犯懒,要勤奋工作,要为国家,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而不是躺在救济机构里混吃混喝。这样他觉得才有益于世道人心。

@天生我儿必有用:其实不仅仅是慈善,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好坏、福祸都是相扶相依,没有黑暗的世界绝对不是天堂,没有问题的社会也绝不是个健康的社会。就如太极的黑白相间,阴阳相衡。不过藩爷的这种慈善观念及做法还是值得强烈推荐的。

你要知道,牧师是以博爱他人为终身志业的一群人。居然一个牧师会给议会写这样的信。所以,我们看,慈善这个观念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流变当中,也已经改变过面目。

真理真不真?

回到今天来说。我个人仍然认为慈善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深植在人的内心,它和自私一样是人性的两个面。但是面对这么多社会政策的争执,我们是不是要回到一个原点,那就是只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再重新定义慈善。而不去对社会政策作过度轻率的诠释。比如把“春晚”的钱捐给穷人这种主意,应该少出。

@宏才卐伟略:我也不太认同曾国藩的“慈善止步于看见”这个说法,而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慈善努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甚至形成一种价值形态,让更多的有钱人参与进来,从而防止大量的有钱人移民海外,挖空中国,以实现邓爷爷的先富带后富,共走富裕路的过程!

比如说曾国藩一生就不主张捐钱,不主张大张旗鼓地做慈善。他认为,如果要做慈善,最好偷偷摸摸地,不让任何人知道。不能像某位慈善家一样,恨不得让全城的穷孩子都排着队,一张一张地发钱。曾国藩觉得这个事儿千万干不得,因为会扰乱当地的社会结构。

他怎么做呢?他说很简单,我看到就做。我看到一人没饭吃就给他几两银子;看到一个人没房子住,也许就把他接到家里来住一天。这就是所谓恻隐之心。看到就去做,看不到就不要管,因为后者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而不是个人善心大发的成就。

想起前不久看到一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料。1918年的7月15号,德皇威廉二世登基30周年纪念日。那天凌晨,威廉二世长途跋涉赶到德军前线,此时距离马恩河战役 萨赫尔是一个地理名词,范围包括今天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八个国家——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苏丹和部分的埃塞俄比亚。这些国家现在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2] 美国实业家、慈善家,以革命了石油工业与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1870年他创立标准石油,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豪与全球首富。他也普遍被视为人类历史上首富,财富总值折合今日之3000亿美元以上。

[3] 著名泌尿外科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料院士。194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先后奉命为金日成、苏加诺、胡志明、费迪南德·马科斯等人提供过医疗服务。曾任江青、林彪的保健医生。1972年,吴阶平出任周恩来医疗小组组长,为其诊治膀胱癌。

[4] 又名丽咪,福建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而在每一个的接生牌上也会亲笔写上“Linqiaozhi\'sBaby”,所以也有“万婴之母”的称号。

[5] 这里指第二次马恩河战役,而非以超级惨烈著称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在1914年的那次战役中,双方共200万人投入战斗。五天中,英法联军死伤26万人,德军损失25万人,最终德国人战败。1918年这一战,德军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