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妲己是被一只妖狐害死的,死后那只狐狸还占了自己的身体,去迷惑纣王。让整个天下的人都说自己是妖妃,骂自己的父母教出来一个狠毒的女儿,西伯侯甚至还庆幸没给自己儿子娶了这么个恶毒的妻子。
苏妲己心中怨气难散,怨气最终集结成了厉鬼。苏妲己自小和西伯侯之子伯邑考订亲,成了厉鬼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再见见伯邑考,向伯邑考解释那个妖妃不是自己,自己还是他小时候见过的那个妲己。
谁知道到了伯邑考的房间是见到的却是伯邑考已是娇妻在侧,一脸的笑容幸福美满。妲己见了这样的伯邑考心中恨意如一把钢刀戳进心底,只恨不得杀了伯邑考,只是伯邑考身上有紫气护体,她近不得身,才无法杀了伯邑考。
不过妲己没有放弃,一直留在伯邑考身旁观察,在听说姬昌离开之前曾留下话让伯邑考不得去救父,否则会有性命之忧。妲己毫不犹豫的使用暗法迷惑伯邑考身边的人以孝道怂恿他去朝歌救父亲姬昌。苏护和姬昌两家是世交,妲己从小就和姬昌接触极多,知道姬昌的先天演卦之术十分厉害,他既然留下了这样的话那伯邑考去了朝歌只怕是必死无疑。
伯邑考虽然是姬昌之子,却远不如妲己对姬昌的了解,并没有百分百相信姬昌留下的话。听周围的臣子以孝道劝自己,就带了散宜生和自己一起去朝歌求见纣王,并带了重宝献给纣王和纣王身边的佞臣,企图能让纣王放自己的父亲姬昌回西岐。
妲己就这么静静的看着伯邑考一路进到朝歌,看着那只狐狸精勾引伯邑考,或许是妲己身体里本身对伯邑考的执念作祟,那狐狸精竟然也对伯邑考起了心思,可惜伯邑考声称自己已有娇妻,妲己也已经是纣王的妃子,他不能做大逆不道的事情,拒绝了妲己。
隐在一旁的妲己见状心中更恨,自己和伯邑考的事情是从小就定下来的,当初纣王发兵来打父亲的时候西伯侯不但没有帮自己的父亲,甚至还帮着纣王让父亲献出自己。伯邑考更是对自己没有半点感情,对于自己进宫为妃没有半点抵触,转眼就娶了娇妻,此时更是大义凛然的说自己不能做大逆不道的事情,不忠不义之人。
可是当初那个在自己面前信誓旦旦的说长大了以后要娶自己的人又是谁呢?她就那么傻乎乎的信了眼前的男子,把这个男子放在了心里,相信他是爱自己的,是不会放弃自己的,长大后一定会来娶自己,一辈子对自己好的。谁曾想,自己心中所想不过是一个大笑话,对方也许只是一个随口的玩笑话,半点没有放在心上,所谓的承诺也不过个笑话罢了。
妲己眼睁睁的看着狐狸精陷害伯邑考,把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肉饼,送去给姬昌吃。不知为什么,她看着这样的伯邑考,不但没有半点伤感,反而隐隐有些暗爽。妲己想,或许她骨子里也是一个狠毒的人吧,所以才能做背后的推手,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爱国的人被剁成肉酱,做成肉饼。
伯邑考死后,妲己变的冷心绝情起来,她本就是怨气所化的厉鬼,没有多少善心,此时经历情伤,更加狠心绝情,一路上不断的吞食魂魄提升自己的修为,企图以厉鬼修炼入道,摆脱六道轮回。
这一日,妲己走到了东海的九湾河附近,听到一个少年呵斥:“你那畜生,是个甚东西,也说话?”待妲己走过去想看个究竟时已见到一个夜叉模样的魂魄飘了过来,妲己大喜,飞过去收起夜叉的魂魄打算一会儿找个地方吞食。夜叉是有修为的仙官,吞食他的魂魄抵得上吞食一万个人类魂魄,这对自己来说简直是大补之物。
妲己心里喜欢,却也知道夜叉不好惹,自己不赶紧离开被东海的人发现自己收了夜叉的魂魄说不定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正准备掉头跑路,忽然听到砰的一声,天空中掉下一条巨大的龙。刚才自己听到的那个少年的声音紧随而来:“打出这小龙的本像来了。也罢,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条龙筋绦与俺父亲束甲。”
妲己见状大惊,她虽然无知,却也听父亲说过,这龙乃是兴云布雨的天界正神,若是被打死了,那肯定不会善了。妲己见那少年不过十四五岁年纪,跟自己差不多大小,面如冠玉,肃肃如松下风,轩轩如朝霞举,让人忍不住心生好感。
妲己也不知平时冷心绝情的自己怎么脑子一热就冲过去拦住了要动手抽龙筋的少年:“不要。他是天庭正神,你杀了他会惹麻烦的。”
少年见有个女子忽然闪身出现在面前拦住了自己,侧头打量面前少女,见少女虽然只是鬼魂,但少女身材轻盈,清雅脱俗,一头如丝缎般的黑发随风飘拂,秀眉细长,一双眼睛如星辰如明月,粉腮微晕,朱唇如滴水樱桃,实在是生平仅见的绝色美人。
少年起初打死夜叉是因为夜叉长的丑陋,又是个畜生的样子,让他本能的把对方当做妖怪了。如今见眼前少女虽然是鬼魂,但长的实在好看,让他本能的对对方有了好感,又听对方是为自己着想,态度好了不少:“怕什么,我师父是阐教太乙真人,我师祖是圣人,还怕一条小龙不成。”
妲己忙拉住少年又举起乾坤圈的手,劝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何必给你师父惹事?天庭正神不好惹。”
少年虽然对妲己的话不以为然,但想着这个漂亮姑娘想救这小龙他就给小龙留一条命也没什么,笑道:“那就饶了他吧。”收起乾坤圈对妲己道:“我叫哪吒,李哪吒,你叫什么?”
妲己低下头垂下眸子黯然道:“我叫妲己,苏妲己。”
哪吒看着低头垂眸的妲己喃喃道:“苏妲己?这个名字我好像在哪里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