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鲁班的诅咒 > 第25节 >

第25节

假山并不大,是因为姑苏的园子在布局中是有君臣文武之法的。一般江南水乡的园子,都以水景为君,山石为臣,楼台为文,花木为武。这园子里塘面不阔楼身不巨,那这假山怎么可能很大。
这些建宅子布园子的道道,鲁承宗心中比知道自己有多大年岁都清楚。可是让他不清楚的是他在洞中蹑手蹑脚地走了一百八十步,却没见到假山洞的尽头或者出口,更没见到他一直以为先行入洞的鲁联。
他的“壁虎倒行”走法是很累人的,这么长的距离没到头是很瞎人的,冷汗、热汗一下子布满他的额头。
鲁承宗知道自己入了坎面儿了,可他奇怪的是自己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跨入虚门的。这样一个不大的假山之中要掩实门、阐虚门是很难的,这需要足够大的地方,或者突然改变的路径。假山洞里的通道不可能有这样大的面积,至于路径,也无突然的拐弯和折转,除非……
鲁承宗对机关布局比他大哥鲁承祖要高明得多。鲁承祖二十多年的时间都用在道学上面了,他企望在道学之中能找到必胜的手段。而鲁承宗不同,他是个好工匠,他更是个好江湖人。这些年他闯荡江湖,结交了三教九流、各种门派的朋友无数,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但对他所持**之力中“定基”的工法大有补益,而且在机关布局、奇门遁甲方面也所获甚巨。
鲁承宗看着照落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斑驳的光线,他的眉头皱紧了。他把手中的宽刃刻刀探到那光线下,雪亮如镜的刃口反射的光有些闪烁和抖动。他再将刃口稍稍转了个角度,旁边黑暗的石壁上没有反射的光影。
亮盏子、散光,他猛拍了一把自己的脑袋,心中暗叫:蒙眼障,江湖走老了,还被蒙眼障给惑一回。
第七章: 炸鬼嚎
巨锅油鼎沸,群鬼齐嚎啕。
闻者失魂魄,百倍苦煎熬。
蒙眼障有好多种,这假山洞里用的是换光。这里的坎面儿没有实门、虚门之分,所以鲁承宗不是跨了虚门,而是踩了虚光。虚光是指布坎人预设的光源。这光源不同于自然的光线,它设计得再好都是会有闪烁和抖动的,而且这光很散,反射能力差。
在刚进到洞中的时候,洞中的光亮是实光,的确是外面光线通过太湖石上孔眼透入进来。走进几步后,那些孔眼里透入的光线就变了,变成对家自己在坎面里布的光。然后你的行动路线就在按着对家给的可视轨迹在走,那将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直走到你累死、饿死、渴死。
鲁承宗是因为自己被这样一个换光的小技法给惑了而懊恼不已,心里直怪自己太大意了。因为遮眼法中的换光是极其普通也极容易发觉的技法,前后光线的变换有个很生硬的过渡是非常难掩饰的。鲁承宗不止是责怪自己大意,他也在叹息自己老了,眼力劲儿真的糊了。
其实鲁承宗不知道到,如果这里用的还是如同以前的那种换光技法,他肯定能够发现。而此处换光却有它独到之处,它利用了“玲珑百窍”的奇妙堆垒结构,绝不是道中人一般概念中的小技法,那个生硬的过渡已经被掩饰都不着痕迹。
光亮是通过太湖石的孔眼透射进来的,能照入洞中的始终是一些各不相连的光斑。坎面的换光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特点,它放长了换光的整个过程,不是一次全换。它先将其中一个方位孔中的实光给换掉,一步或半步之后,变过的那个方位还恢复原来的真光,而另一个方位孔眼透入的光却换了,如此真真假假让你的眼睛无意识中就适应了孔眼中光线的变换。十几步以后,变换过的光线就再也不变回去了,直到所有透入光线都变作虚光。
而且这换光还利用了太湖石巧夺天工的布置,每走一步半步,都是由不同的孔眼射入光线,而且除了射入光线的孔眼,其他的都是黑乎乎没有光,这就让踩坎面儿的人对先后变换的光线无法对比,也没有其他光源可参照。
鲁承宗现在看到的透入洞里的光不是外面的光线,这点他能肯定。那些透入光线的孔眼还是不是假山上太湖石的孔眼?他已经搞不清楚了。他现在到底是仍在假山下面还是到了其他什么地方?他就更搞不清楚。
坎面已经将他困在其中了,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站在原地不动。往回走肯定不行,既然已经入了这个旋儿,往回走一样是走不到头,而且会越走越乱,往前走呢?如果还是在假山下面,往前走是白费力气,如果已经走出假山的范围,那么前面很可能有什么死扣或者活坎在等着他。
鲁承宗感觉自己就像是块砧板上的肉,横竖都要挨剁,比那砧板上的肉都不如,他就连那剁他的刀在哪里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鲁承宗虽然没觉出蒙眼障是怎么换光的,但他的估计却基本正确。现在他的确走不出去了,这坎面中的旋道儿已经并了头,也就是说通道头尾连接起来了。他面前只留下了一条道儿,一条循环无尽头的路。他的面前也的确有个扣子在等着他,不是死扣,这扣儿不会要人命,可是却比要人命还毒辣,被这扣儿收住,比死还痛苦十倍,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他也有没想到的,就是通道上所有的暗门都封了口,这道坎绝了各凭技艺的规矩。对家已经决定不给他出坎的机会,坎面封死套口了。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他也想到,他还在假山下面,始终没走出这个不大的范围。在这样的小范围中,布下坎面也就撒下了扣儿。在这里坎就是扣、扣就是坎,这是坎中有扣、扣中有坎的叠布局,也有叫麻花局的。
鲁承宗已然身在坎中,也就意味着扣子也套身了,下面就任凭对家收松扣子了。这会是个什么扣子?真的会让鲁承宗生不如死吗?
东晋《养生-外道》有云:人嗜三毒色饮声,色蚀体,饮腐器,声乱魂。
孔眼中的光线突然没了,就像是被风一下子都吹灭了似的,石洞内整个融入浓浓的墨色。
与此同时,鲁承宗也确实感觉到石洞的前方有一阵风儿吹来,却不知是否这风将那些虚光吹灭的。那股风重重地从他脸上拂过,微微带些呼呼的声响,让他的胡须和汗毛止不住地拂动起来。
风不休,声更劲。不知道这是何处吹来的风,如此遒劲却竟然没有起伏和间断,从开始吹起便不再间断,一直那样绵长没有变化地吹着。但那风的声响却加剧了,而且不再是刚开始的呼呼声,那声音变得很怪异,如同鬼嚎,让人有一种牙碜心慌的感觉。整个洞里都回荡起的那怪异的风声,就如同许多的生锈刀子在石洞壁上蹭摩着。
听着这刮心刮骨般的声响,鲁承宗身体产生的寒意是从心里往外渗出的,他的整个胸腹内脏像是被个四尖儿的锚钩钩住,并将那些内脏往喉咙、往嘴里死命地在拖。
风依旧,声剧烈。吹来的风始终没有变化,始终如同一挂瀑布那样连续和强劲。可那风带来的声音却有了更大的变化,这变化已经不是人的能力可以承受的。
风声已经不止是从洞里通道的前方传来,背后也有风声传来,洞壁的两侧和顶上也有声音传来。这洞里的风声已经不是那刮心刮骨般声响的单一独奏,已经变成上百种这样刺耳摄魂怪声的混合。虽然是很多种声音的混合,可声音里所代表的含意却不多,只有极度的痛苦、惊恐和绝望。
风不知是哪里吹来的,那些声音可以肯定是从太湖石上的孔眼中传出来的。孔眼可以投入光亮,也可以传入声音。光亮是为了让你迷失脚下的路,而声音是为了让你迷失自己。
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怪。这些怪异的声响就如同从那些孔眼里伸出许多怪物的触爪,将鲁承宗绞裹成一团,并且在不断的收紧,再收紧。让他的气透不过来,他的胸口像是要爆炸,他大张嘴拼命干呕,恨不得吐出身体内部的一切器官。这些怪异的声音也如同从孔眼里扎出各种尖刺,有冰刺,有烧红的铁刺,有通电的钢刺,有“簧尾蛇”的牙刺,有夏麻芋上的毛刺,刺入了鲁承宗身体的每一处地方,让他在寒冷、灼热、痉挛、剧痛、搔痒中挣扎。
鲁承宗的感觉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他真的是生不如死。恍惚中,他丢掉了手中的宽刃刻刀,甩掉肩上背的木提箱,伸着手试图掩住耳朵,却两手乱摸,找不到耳朵的位置,不是手的问题,是脑袋,他的脑袋已经完全没了知觉,如同丢失了一样。于是他又开始撕扯胸前的衣服,仿佛要把自己的心脏挖出来。
“炸鬼嚎”,这个取人魂魄的扣子,同样是利用了太湖石巧夺天工的布置来套扣的,它可以说是“玲珑百窍”中的最高技法。
当这个坎面全封好口以后。在某处与旋道相接的封闭密室中,对家会有人用鼓风的器物对坎面的窍口鼓风,鼓入的风进入太湖石洞已经被封口的旋道,带动其中的气流,并将气流始终保持在一个强度和轨迹中。这道理就如同用管子抽水一样,先将水抽出,然后将管子口放低到水面下,在大气压力作用下,水会始终保持一个流速和流量从管子中流出。
始终如一的气流在旋道里流动,就像一张会吹乐器的嘴,而旋道内太湖石壁上的孔眼就被这张嘴吹响了。
奇妙还不止是这点。由于太湖石本身就窍眼玲珑,被吹响的孔眼会带响其他的孔眼,而且石头本身内部孔眼之间的通道又起了个声音放大的作用。孔眼之间相互影响,发出并放大了多种声响。然后是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发出更多声响,并把声响变得更大。声响通过旋道的回旋,环绕过来,叠加在新发出的声音上,就将声响的威力发挥到更大。声响如此循环叠加,直到将被扣子套住的人折磨得精神崩溃为止。
这扣子套过许多人,没一个不是变成疯颠出来的,只有两三个知道这扣子厉害的,坎面刚合,扣子还没全收的时候,他们就自行咬断舌根自尽了。
鲁承宗被扣子套住了,扣子也收紧了,他能怎样,声响折磨得他大张着嘴干呕,连咬舌的能力都失去了。
但鲁承宗毕竟是走了一辈子江湖的,阅历和经验在他残留的一点的意识中告诉他,他必须死,努力去死,拼命去死。丢掉的宽刃刻刀已经不知在旋道的哪个黑暗角落,就算能找到也不知有没有力量拿起它割破自己的喉咙。于是他摸索到脚边的木提箱,那里面有可以轻易也轻便了却自己生命的东西。
打开木箱的暗屉是不需要用力的,只要知道它的穴眼或是档口。可是鲁承宗这不用力的动作却费尽了他全身的力气,痛苦的挣扎中要点开一个暗屉都是那么艰巨的事情。
裹绕住他的声响更大了,也更乱了。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马上就会被扯碎,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碎片在空中飘荡。
手指是整个手臂拖拉着才慢慢接近到暗屉档口的;指头对准档口是上半个身体助力固定的;指头要点开档口,他只有依靠整个身体压了下去……
鲁联看到了一个短廊道,其实它更像是个画舫形雨亭,说它是廊道是因为它连接着那小楼的前门,是小楼的一个入口。
廊道里铺的是木板地,这是一般园子的廊道不会出现的铺设材料。
鲁联一见到这木板铺的地面,心中一阵欣喜。走不走得脱背后的影子就靠这木板地了。
鲁联跨上木板地,疾走五六步,突然止住脚步。身后紧跟的脚步身却一时没有能停下来,多走了一步。木板地面上的脚步声更加清晰了,鲁联听出背后的脚步声的确是自己的步法,轻重,速度和自己一摸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最后多走的那一步,就这一步,让鲁联确定了好多东西。
第一点,跟在背后的不是鬼不是妖,而是个人,鲁联不知道鬼和妖的脚步声是什么样的,但他听得出人的脚步声,他能确定这一步是人走出的脚步。第二点,那人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一直在模仿自己走路,自己突然停住,他多走的一步没有模仿对象,只好走了自己的步子。第三点,这人和自己一样的步子却渐渐接近自己,说明那人的步伐比自己大,这个人应该比自己身高腿长。自己如果突袭的话,应该攻他下三路。
但他还有不知道的,背后的这个人到底是用什么法子掩住自己身形的?
鲁联的脚下暗暗用了些下踩的力道,,这动作是腰部、大腿、小腿一条线朝下用力,动作很小,只有肌肉和骨骼间很短长度的变化。随后他便放重脚步继续朝前走,这里离小楼的正门已经没几步了。
走到第四步正迈出第五步,鲁联脚步突然变了,他高高抬起右腿,大跨步,看来他想用这大大的一步一下子跨到小楼的正门口。事实却并非如此,跨出大步的同时,他左脚原地转动了。转的幅度并不大,也就**十度。但这样他的身体就侧转过来,成背剑式反虚步。与此同时,他的中立手刀也瞬间换成垂手刀。
现在鲁联的姿势可以看到背后的一切,他背后确实没有人,一个人都没有。画舫中的木板地还是木板地,没有一丝变化。
这种情形谁遇到都会惊惶失措,鲁联会是个例外吗?不知道,反正他斜握着的垂手刀只是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往背后斜下方稍稍插了一下。
一大块木板地突然流血,它在扭曲在变形,随着鲁联收回插出去的刀,那块木板地缩成一团飞出了廊外。缩成一团的木地板颜色很是杂乱,飞出去的速度又快,落入廊外的花圃树丛就再也看不清了,不知躲到了什么地方。
是的,刚才确实看不到人,木板地也还是木板地。可是在鲁联的眼里木板地面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不同,那是一个裂纹,一块木板上微小的裂纹。裂纹是他刚才停住时脚下暗暗使力踩裂的,现在不见了,说明有什么东西将它遮挡了。
鲁联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但遮挡裂纹的地方肯定有它的存在。于是鲁联出刀了,朝着裂纹应该出现的方向。
刀头只经过很短的空间距离就插入了一个会流血的**。鲁联没想这么容易就伤到那个神秘无形东西。刀只扎出一点就碰到了木地板,这和实际的距离相去很远,虽然是扎到了,他却没使上多少劲儿。那东西也没想到鲁联会转身迈腿,突然出刀,而且刀的插刺方向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直奔下三路,正好迎上他和鲁联同样高抬前迈却没来得及转向的右腿。
地上留下一些殷红血迹,过廊的栏杆上有一些血迹,花圃的草叶上也留下一些血迹。没有这些血迹,这里就和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没有这些血迹,鲁联也没法找到那个无形的东西。没有这些血迹,也就不会有血溅楼台前的一番大厮杀。
第八节: 战三重
鲁联的动作并不快,他甚至有条不紊地将背上有些累赘的背筐拿下,在过廊的一角安放好。他知道自己现在需要的不是速度,他需要的稳健,他不能让那个已经受伤的怪玩意儿有突袭的机会。他没有循着血迹走,但血迹一直在他视线范围里。他转出廊道的出口,看着几步外的草地上的血迹隐入几株美人蕉和大丽菊的背后。鲁联还是离得远远地绕过那些植物。血迹又出现了,从一挂紫铃藤旁过去,往了池塘那边。
鲁联走得很小心,他知道江湖的险恶。江湖中就有一种“留迹袭后”的险招,就是受伤的人忍痛再将身体的某个部分砍伤,喷洒血迹三尺之外。然后自己隐在一旁给循迹追杀的人致命一击。这有个条件,受伤的人一定要有可靠的藏身所在,刚才背后的那怪东西能隐身与几步之外,那这条件对他肯定没问题。
这里的池塘唯独这面的一段水沿没有像池塘其他面的水沿那样,用石块垒砌,依旧是泥坡到水。血迹到了塘边坡上,并一直顺着石阶到水里。鲁联的嘴角挂起一丝笑意,这笑意是因为对家那隐形怪物的愚蠢让他觉得可笑。将自己的逃跑迹象做到水里,那是的确愚蠢。如果是到水中,那么这么短的时间鲁联就到了,怎么不曾听到有落水声音?还有就是时间如此短促,真要入到池中的话,涟漪波纹肯定还未曾平服。
这破绽百出的江湖小伎俩怎么能骗过鲁联这老江湖。他并没有让久违的搏杀带来的兴奋冲昏头脑,二十多年鲁家“固梁”之工的研习让他变得更加的沉稳,他对待敌手不会再那样的嗜血狂暴,搏杀也不会象当年那样以命相博。他觉得较量,特别是将生命做为筹码的较量,应该如同“固梁”一般,瞄好架柱间距,对好每个榫头榫口,定好椽子的角度,至少有了九成五以上的把握,然后再一把投入,无阻无碍无缝无隙,这才是高手。
他的脚步始终是平静稳健的,他的眼光扫视着池塘边几级小石阶两旁的石头和花丛。石头背后没有异常,花丛里外也没有异常,于是他扩大扫视的范围,从塘边的水草,到塘上的杨柳,到路边的香樟。可是他始终没发现那个怪东西。唯一还好藏身的就是沿池塘边靠近那座小楼的旁边有棵粗大银杏树。
鲁联并没有马上行动,他的脑中在设想:那个怪东西受伤到河边,没有入水,只是将血迹在河边做了个惑相,然后沿水边横向朝着那十几步外的银杏树逃去,受伤的部分可以沾点水边,这样就没了痕迹,一直逃到银杏背后。
这是个极合理也极为成功的逃跑途径。因为鲁联从自己刀尖上的血迹可以判断出,这东西受的伤如果确实在下三路,他没法狂奔快逃,也无论如何都跑不远。
鲁联并不十分肯定自己的判断,他准备走到池塘边,看看塘边水草中有没有血迹,水面下有没有新踏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推断。他有时间,他不能冒然行动,对手确实是受伤了,但对手也确实在暗处,自己却在明处。
他从草坡那边走到池塘边,没有走石台阶,他依然遵守着敌手留痕己不踏的原则。查看的结果让他失望也让他迷惑,池塘里竟然没有发现他推断中应该有的一切。
鲁联不止是茫然了,他还怀疑,难道自己真的是老了?难道自己这套新的追踪方法和理论真的行不通?难道那东西真是个入水无痕的水鬼?
不是,绝不是!是对方的技艺超过了自己认知的范畴,超过了自己辨别的能力,对方故意留下一个幼稚的小伎俩其实是诱自己入坎的饵。得出这个结论的鲁联心中一阵狂跳,这个结论如果是真的,那么他现在的处境就极度危险了。
刀回到立手刀,身体放到很矮,双脚一脚踩得很实,都把鞋底陷到了泥里,另一只脚脚前掌虚踏,随时可以改变身体方向。这是“夜战八方”的起势。摆这个起势是因为他感到三个方向有杀气向他围拢过来。
这杀气是形未动,杀意起。两种情况会出现这种情形,对手是三个顶尖高手,这情况不大可能,要是这样的高手他们不必三人合力,更不需要躲躲藏藏。还有就是对手三人合布了个杀坎,他们杀形早就摆好,就等自己踩入他们合围的坎面儿,他们这才暗起杀意,准备扑杀。
杀气来自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让鲁联觉得都很难以置信。石台阶往上,这方位鲁联没见到一个人影。头顶斜上方,那里只有香樟树和银杏树伸出的一些细树枝。身后池塘的水下,这么长时间闷在水中,除非杀手是条鱼亦或是个水鬼。
杀气很凌厉,方位也很奇怪,但是许久都没有发起攻击。鲁联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情形也没多少时间让他细细思量,因为他要利用这短暂的间隙,找到一条可以让他顺利脱出这合围坎面的活道。
三处的杀气迟迟未发起攻击,是因为鲁联的杀气更加凌厉,“夜战八方”的起势严密得插不进一根针,三个方位的杀手都没有一击即中的把握。他们在继续等待机会,他们知道这机会迟早会出现,鲁联终归会动,也终归会累,除非他有援手赶到,可这目前是没有可能的。
目光寻找活道的鲁联看到了一处让他不相信自己眼睛的事情。那是石阶上的一处血迹,血迹还没干,血迹还在流动,血迹还在扩大。一处会流血的石阶,一块在流血的石头。
“夜战八方”的立手刀瞬间变做垂手刀,脚下也跨前一步,抬手直插,这是个简单的招式,这是“固梁”之工的“钉落梁弧”。
池塘中飞出一道尖形的水花,好似一个斜飞的月牙儿刺,那片锋利的水绿色是直奔鲁联后背去的。
斜上方几枝深褐色的香樟树枝带着一些半枯不黄的银杏叶,带着一些暗灰色的天空,扑向鲁联头顶,扑下带起的风有刺破空气的尖锐声响。
流血的石台阶也动了,方正平整的长方体石条突然扭曲变形,成了个米黄色的碎石堆。碎石包裹住鲁联手中的刀,也包裹住了鲁联的右手。
鲁联知道自己这一刀插下,肯定会导致坎面动作。
但他没想到的是背后水中的人扣儿撒出的速度是这样的迅疾,因为人在水中会有水的阻力和压力,行动起来要比地面上慢许多。可这人扣儿一点也不慢,至少不比在地面上慢。
还有没想到的是头顶上的人扣儿离得他那么近,原来他总觉得应该躲在银杏的叶丛中或者银杏树冠处粗大枝干的背后,可这人扣儿竟然是在没多少树叶的香樟树上,只有身体的一小部分搭在银杏伸出的枝条上。这就使他扑下的距离比鲁联所预计的距离缩短了一半多。
让他最没料到的是那流血的石头面对自己的刀没躲也没挡,竟然用石头形状的身体裹住了自己的刀,而且连他半截小臂也被缠裹在其中。
一处固位,两处扑杀,速度快,距离短,左手空空无刀,右手被缠没法动弹。这就是鲁联的处境,难逃一死的处境。
“无影三重罩”的人坎是根据“三才气合”的原理套用过来的。
商纣时,姜子牙根据风后所留奇门遁甲“阴阳遁”一百八十局,改作八节三气三合共七十二活局。“三才气合”就是其中的第六十七局。
对家在将“三才气合”套用修改布置为“无影三重罩”时,将“天、地、人”改作了“满、实、虚”,其实也就等同于我们现在说的水陆空。并让坎中杀手练习吴伕舞和唐代“惑神术”中“融境”的招法,让这些杀手活扣变得无影无形。
吴伕舞是吴地的一种舞蹈,表演这种舞蹈的人都叫做“吴舞伕”。“吴舞伕”都有很好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他们可以一眼之下就模仿出别人的动作,并且身形特点、轻重缓急无不到位。跟在人后就如同那人的影子。
“惑神术”也就类似于现在的魔术,“融境”就是利用身上所带的多层特制装束,将自己遮掩得于周围环境之中,让别人发现不了。当然,这些装束的材料有很高要求,一是要将它们制作得和周围物体外相质地非常相像,还有就是要能配合光线的变换。“融境”一般都只能用于一个特定的小环境,并要经过很多次练习。只有很少几招可以普遍使用,像石形,树形等。据说东瀛忍术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坎面动了,扣子也动了,鲁联该怎么办?他也得动。可这样的情形他能怎么动?垂死挣扎还是摆一个好看的临死造型?
两处凌厉的杀势已经相距不远,他必须做出选择!
不知鲁联到底选择的什么,但他真的动了,所做的动作倒也有些像“惑神术”。他是左、右手一起动的,右手松开了握刀的手指并作刁掌状,然后如一只蛇头般扭丝寻隙,从流血的碎石堆中逃脱出来。他的左手抖晃,撒开了左腕上缠裹着的鱼皮护套。解脱了右手,他的脚便好动了,于是他后跨一大步,从新踏到他刚才在池塘边踩出的脚印里,并把身体放得很低很低,比平常扎的马步还低。
池塘中飞出的水绿色锋芒已经很近了,鲁联的后脖颈已经感觉到它带起的劲风中潮湿的水分。空中扑下的香樟树枝也很近了,鲁联已经闻到香樟叶的清香。
他于是空无一物的右手迎向了空中,抓着鱼皮护套的左手迎向背后。
从水里袭向他身后的是一把水色弯刀,袭击的人扣儿并没有带起多少水花,那尖形水花是这弯刀出水时带起的。
弯刀并不长,刀刃碰到鲁联后背衣服的刹那,鲁联的鱼皮护套也抽在杀手的面门上了,这种抽法是点抽法,护套头出去一半,手就往回带,这样出去的护套头抽击到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力道却不小,而且同时发出一声震慑心魄的脆亮响声。
护套抽中杀手,护套虽然是软的,但护套上的鹰嘴铜搭扣却是硬的,护套抽击的力道却是大的。所以人扣儿没能继续落下,在空中就发出一声怪叫,身体向后跌落。弯刀的确砍中了鲁联,可刀短了一点,只划破了他背部的棉袄。那刀是很锋利的,被划破的棉袄只留下一条密密的刀缝,并没有棉花绽出。
空中落下的香樟树枝有好几根,其中只有一根是树皮痕乌铜短矛。这种矛,矛尖就是矛杆,矛杆就是矛尖。浑然一体,也浑然一色,整个就是一根树枝模样。
鲁联一时看不出杀人的尖锐矛头在在那根树枝上,但他能听出。矛尖破空的尖利声响是很容易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