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河图 > 第1节 >

第1节

关于河图 (一)河图的传说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
其实这个传说已经和后世河图的图形没什么瓜葛了,但它却是在我故乡(糨糊的故乡在黄河岸边)流传很广的一个有关河图的故事。前几天在网上找到的,转载于此,与大家共享。
今后还会有一些有关河图,有关《河图》所涉及到的科学理论的一些知识在这里贴出,有兴趣的大大可以来了解一下。
作品相关 关于河图(二)河图的来源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作品相关 马耀南生平
马耀南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今邹平)的一个农民兼手工业的家庭。父亲为私塾教师,母亲也知书达理。他自幼就受到家庭中关于忠孝节义的传统教育。少年时代,目睹德国入侵山东,占领青岛,在山东土地上筑路开矿,为所欲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当局屈从帝国主义摆布,同意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年仅17岁的马耀南义愤填膺。他在日记中写下了“我们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我们要做真正的中国人”的豪情壮志。他进入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中学后,积极参加爱国反帝活动。他同进步同学组织了“反日会”和反对日本侵略的游行,并组织同学到商埠宣传抵制日货和查封日货。在省立一中期间,他还参加了山东早期的共产党人邓恩铭、王荩美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活动,接受到一些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马耀南后来考入天津北洋大学读机械工程专业。在大学里,他是一位思想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他很快成为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并成为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
1930年出席国民党的三大期间,目睹亲历了国民党内贿赂拉票的腐败行径。他当机立断,宣布退出国民党。他回到天津,积极参加倒蒋活动。蒋介石便宣布马耀南“亲共反蒋”并通令缉捕。马耀南为逃避通缉,先是跑到河北永清县中学教书,嗣后,又被聘到南通大学任教。1933年,他受家乡长山县各界联名邀请,回到故乡出任长山中学校长。他立志为国家培育有用人才,走教育救国之路。在他出任长山中学校长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办学方针。他把挂了多少年的那块“学校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摘掉,一方面欢迎民众到学校参观,另方面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或扫街或修路,加强同民众的联系。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北平和天津相继失守,日寇从南北两方进攻。马耀南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国。他在当年8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上海炮火异常凶猛,全国已入血战状态。自顾尚在此安逸消闲,能不愧死!自即日起,当特别振奋,求有所报命国家,获取较大代价之牺牲,方不愧生世间。”
同年底,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地下党员姚仲明、红军干部廖容标和地下党员赵明新三人先后到长山中学,并建立起以姚仲明为组长的党小组。
姚仲明、廖容标和赵明新到达长山,马耀南安排他们三人为长山中学的教员。马耀南对姚仲明他们三人表示:“你们就放手干吧,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来找麻烦由我顶着。”
1937年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长山城,炸弹落在了长山中学和县政府附近。
长山中学的党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师生拉到长山九区的卫固一带进行抗日,并打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番号。会议还决定由马耀南任司令,廖容标任副司令,姚仲明任政委。
次日,他们分头行动。姚、廖带领师生去卫固,马耀南赴二区和八区联络人员和筹备粮款。姚仲明和廖容标带着百人师生到达卫固黑铁山下的太平庄住了下来。第二天在村小学集合全体师生,姚仲明宣读了《告同胞书》,宣布建立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五军的旗号打出之后,就像一块巨大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抗日救国的有志之士。他们纷纷向黑铁山聚集。原长山县政府所属的武装大队,与南逃的县政府失去联系,为求生存,也投奔了黑铁山。马耀南和姚仲明从团结各界人士联合抗战出发,当即表示欢迎。这样一来,五军编了三个中队,队伍近400人,有枪200余支。
刚过了1938年元旦,日军占领了长山城。为鼓舞军民斗志,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在马、姚的策划下,由廖容标率30名队员,化装成农民,夜袭长山城,且一举成功。守城的33名伪军被一网打尽,收缴步枪17支和一些弹药。此后不久,五军又在小清河上的陶唐口伏击了日军的一艘军船。日军地区司令松井山林中将为首的12名日军全部被击毙。两次胜利,鼓舞了五军士气和群众的抗日热情,同时也震动了山东的日寇。
至1938年4月,五军队伍扩大到5000人之众。经过统一编制,组建成七个支队,下辖30个中队。其中第一支队司令员马天民是马耀南的三弟,第七支队司令员马晓云是马耀南的二弟。因而,在抗日战争中鲁北地区人民皆称之为“一马三司令”,并广为流传着称颂马家三兄弟的歌谣:“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齐心打日本,保卫老百姓。”
1938年5月,五军攻克了邹平城。在马耀南主持下,邹平第一次选举了县长。
1938年6月16日在邹平城举行了五军整编大会。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正式整编为八路军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政治委员霍士廉,副司令员杨国夫。下辖三个团一个营。
马耀南身为司令,始终坚持平易近人与士兵同甘共苦。他待士兵一贯像兄长待兄弟,老师对学生一样关心爱护。原来长山中学的学生兵,仍然亲切地喊他马校长。部队到了缺水的山区,找到一点水,都要分着饮,马司令从不例外。有的山区群众吃的是“湾水”,也就是村边池塘里流聚的雨水。部队到那里,都要同群众一样吃“湾水”。有的战士不习惯,马司令就带头喝。马司令口腔生疮,吃煎饼难咬。司务长为他炒个鸡蛋,受到严厉的批评。最后,只好把鸡蛋给别的病号吃。
马司令善于对每次战斗进行总结,从中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因而他由一介书生迅速锻炼成为一位机智勇敢、多谋善断、指挥得当的军事指挥员。在他经历和指挥的几十次大小战斗中,绝大多数他都是胜利者。
1938年10月,由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和特委书记霍士廉介绍,马耀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6月初,日军纠结5000余人,配有各种炮10余门,汽车20余辆,突然包围了驻守在邹平县刘家井一带的三支队。敌人大兵压境,三支队处境十分险恶。在马耀南司令和杨国夫副司令的指挥下,我军上下同仇敌忾,顽强反击日军,并多次同日寇进行英勇悲壮的肉搏战。最后,毙伤日军井口司令以下日伪军共800余人,随之撤出战斗。当年7月21日,部队转移到桓台县牛旺庄,又遭日寇三面包围。我军经一昼夜英勇战斗,决定向东转移。并决定马司令先撤,杨副司令掩护、断后。22日当马司令一行骑马撤到紧靠牛旺庄东侧的大寨村时,突遭日军伏兵射击。马司令身负重伤落马,爬行到一墙脚,用手枪击毙数名日军。当一日军企图用刺刀杀害马司令时,马司令用最后一颗子弹把那敌人的手臂打断,并拖倒敌人用手枪击破敌人的脑壳,自己也因流血过多而壮烈殉国。年仅37岁。
为纪念马耀南的功绩,1946年,中共渤海区党委将长山县更名为耀南县。
作品相关 杨国夫将军生平
杨国夫,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霍丘县洪集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冬,在姚李庙南黄油坊帮工时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1月,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任大别山区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初,杨国夫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1930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连长;1932年3月起,先后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34年3月起,先后任红四军第三十师二七O团副团长、团长;1936年12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后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国夫任陕北红四师十二团团长。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学习。1938年5月,他奉命到达山东清河区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山东军区第七师师长,是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杨国夫对建立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有独到的见解。1938年冬,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异常艰苦,部队得不到休整。面对这种局面,杨国夫提出不要骑着铁路打转,要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很快得到上级批准。清水泊根据地创建后,他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数次激战,粉碎了敌伪顽的阻击和进攻,开辟建立了垦区抗日根据地。随后又开辟广(饶)博(兴)蒲(台)、蒲(台)利(津)滨(县)、沾(化)利(津)滨(县)等边区抗日根据地,并争取了蒲台国民党保安九团王雪亭部起义。使广饶、博兴、蒲台、利津、沾化广大地区连成一片,打通了与冀鲁边区的联系。
杨国夫指挥部队和民兵胜利地粉碎了日军对清河地区的无数次“扫荡”和“蚕食”,充分显示了他的胆略和智谋,为创建和巩固渤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积累了丰富经验。1943年是清河平原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他先后指挥部队拔掉了广北三里庄、北隋、博兴沙窝、店子、垦区陈家庄、广北斜里巴、清西王家庄、韩家堂、清东八面河等近200个敌伪据点。冬季反“扫荡”中,杨国夫指挥部队采取灵活战术,使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各分区部队利用敌人集中兵力进攻我中心根据地的时机,运用“翻边战术”,纷纷出击,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持续21天的大“扫荡”以抗日军民的胜利而告终。在根据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杨国夫率领部队与群众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饥。并发动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打鱼晒盐、开荒种地,进行生产自救,从而胜利地度过了灾荒。1944年夏季,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8月18日解放利津城。1945年4月,发起滨(县)蒲(台)战役,滨县、蒲台县城相继解放。
1945年10月初,杨国夫根据上级指示,率渤海军区七师挺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在保卫山海关战役中,以1个多师的兵力,抗击了国民党4个军的进攻,坚持半月有余,为主力部队顺利出关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完成任务后,抓住时机撤出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共中央的通令表彰。后又参加四平攻坚战和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战役。在1946年夏季保卫四平的战斗中,他指挥4个旅,根据上级命令执行“死守”的任务。后来敌情发生变化,上级决定撤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杨国夫精心指挥,尽力减少部队的损失,胜利完成了任务。1949年6月,杨国夫调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国夫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1954年10月,为中南军区高干班文化速成中学学员。1957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由国务院任命兼任黄、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指挥,1973年兼任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顾问。杨国夫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获二级八一勋章。1982年2月4日病逝于北京。
作品相关 上架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