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女法医手记之破译密码 > 第8节 >

第8节

老爸不和他缠夹不清,硬邦邦地说:“我的孩子我了解,她知道我每晚电话查岗,不管去哪里从来都先打招呼。她是你处里的人,又是你带的,我就找你要人。”
陈广拗不过我老爸,答应帮忙找一找。
结果科技处上下问个遍,也没人知道我去了哪里,陈广又把电话打进重案队。沈恕就住在与重案队一墙之隔的公安单身宿舍,听到汇报后第一个反应是“坏了,出事了”,他迅速做出应急措施,组织人查询我的下落。
按说一名同事晚上10点没回到家,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大事,连辖区派出所都不会出头查找,重案队更没必要大动干戈,万一我只是因私事外出,沈恕的动作不大不小也是个指挥错误。他为什么当即作出这样激烈的反应?又为什么能迅速有效地组织查找行动?我事后分析,只因他早已在关注我的行踪,说不定他暗中已经给陈广上了侦查手段,所以最后我们殊途同归,想到了一处。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潔沈恕说什么也不会承认,他不想说的事,就算大刑伺候,也不能让他吐出半个字。
重案队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目标精准地找到钱学礼。夜里11点35分,我获救。
虽然只被囚禁了四五个小时,我却像经历了漫长的生死轮回,那无边的黑暗、绝望的处境,在我心中留下浓重而深远的阴影。迄今为止,我仍然害怕在黑暗中独处,否则我的心跳就会加剧,浑身发冷、出虚汗,濒临虚脱。这种症状在心理学上称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受伤易而疗伤难。
沈恕、于银宝、马文超及辖区派出所警员等一行十来人冲进钱家老屋,由于不确定凶手是否还隐藏在室内,更不知道要面对什么危险,每个人都神经绷紧、手枪上膛,摸索着搜寻。他们不开口出声,我在黑暗中只听见轻微却杂乱的脚步声,不知是友是敌,已经濒临崩溃的神经再受不得一点刺激,几乎要哭出声来。
好在沈恕没有一直闷着头瞎找,终于开口说话:“淑心,你在这里吗?”虽然声音很轻,但对于我来说却像振聋发聩般响亮,忽然之间,我泪流满面,那感觉应该像被判死刑的人,在刑场上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时,突然被宣布无罪释放。重新捡回一条命,瞬间觉得世间万物如此美好,人生如此宝贵,生活中许多琐碎的小烦恼,在这时变得轻飘飘的不值一提。
被解救的那一刻,我肮脏、疲倦、饥渴、憔悴、虚弱,是我有生以来最狼狈的时刻,也是最开心的时刻。他们弄清我没有外伤以后,立刻派人和车把我送到最近的医院,做全面的身体检查。
感谢老爸。感谢重案队。感谢……陈广?
这幢老屋到处布满油污和灰尘,是提取嫌犯犯罪痕迹的绝佳场所。沈恕一反常态地未向陈广请求支援,而是直接致电科技处长要求派另一名从未接触过此案的痕迹专家来勘查现场。从程序上来说,向处长和副处长报告,都没有什么不妥,但此案一直由陈广在介入,沈恕的这个举动有点挑明矛盾的意思。当然,就办案角度而言,宁愿给陈广留下心结,也胜过现场遗留的重要犯罪痕迹遭到破坏。
不过勘查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现场除去我和警员们留下的脚印,并没有其他人的足迹。痕迹专家根据地面的浅浅印痕判断,囚禁我的人竟然是用毛毯包了双脚走进来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把脚步声减到最小,便于跟踪而不被察觉;二是不留足印,避免被警方抓到任何把柄。痕迹专家可以根据一个鞋印判断出嫌疑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生理特点,甚至职业、经济状况等社会属性,却无法根据毛毯印得出任何确切结论。就连捆绑我的绳子,也是就地取材,在老屋里找到的麻绳。这是一个狡猾到骨头里的凶手,超强的反侦查能力前所未见。
14.疑点暴露
2001年8月26日。
楚原市公安医院。
我住进医院后,情绪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处于轻度躁狂状态。一直折腾到凌晨两三点钟,医生给我打了一针镇静剂,我才沉沉昏睡过去。
第二天从睡梦中醒来,已日上三竿,睡眠时间不短,脑袋里却依然一团糨糊,像是有一把小锤在头盖骨上敲打,疼得要炸裂开来。精神依然恍惚,不时产生时空错乱的幻觉,身上一阵阵地出虚汗。护士走进来告诉我,在我睡觉期间有许多穿警服的人来医院探望,因不愿打扰我都相继离开,现在只有我父母和一个叫沈恕的年轻人还等在外面,是否让他们进来。我连忙说:“进来吧,让他们都进来。”我现在迫切地需要陪伴,尤其是亲人的陪伴。
我父母都是隐忍又有担当的人,虽然心疼他们的独生女儿经历生死劫难,却都努力保持镇定如常的神情,并不故意夸张自己的感受。沈恕的态度一向是公事公办,极少向同事表露私人情感。这次也不例外,简单询问两句病情后,立刻切入正题,让人怀疑他是直立行走的冷血动物。
沈恕说:“万幸,凶手并没想杀害你,如果他和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是同一人,那他这次的表现有些反常,也说明他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残忍无情、滥杀无辜。”这是什么话?他面对的是一个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居然开口就是杀啊杀的,说得像是我捡到了便宜一样。我懒得理他,把头转向一边,看着父母慈祥的脸,心里多少舒服了一些。
沈恕并不识趣,继续说:“你有没有见到攻击你的人?”
这句问话可能才是他来见我的真正目的,我没法不回答,说:“没有,我听到身后有动静,刚想回头,脖子这里就感觉到很大的压力,立刻就昏迷过去了。”我用手在受到攻击的地方比画了一下。
沈恕说:“我想他也不会让你见到他的样子。你在遭到攻击前,找到了那四本日记吗?”他连日记的事也知道了,应该是钱学礼向他透露的。
我摇摇头,浇灭他心中残存的一丝希望,说:“找到了,可是才找到又被人抢走了,我没来得及看里面的内容。”
沈恕并不是不识眉眼高低的人,他硬着头皮当着我父母的面问问题,完全是在履行职责,关键问题谈过之后,便带着歉意向我父母笑笑,把一束红白相间的康乃馨放在我的病床床头,说:“这是重案队的同事托我带来的,祝你早日康复。”
我老爸笑吟吟地说:“好,好,淑心和她妈妈一样,最喜欢侍弄个花啊草啊的。”
天啊,沈恕居然送我一束鲜花,真让我浑身上下都不自在。这么冷冰冰的人,他的世界里除去追查血案就是勇擒凶顽,怎么可能有鲜花这样温馨物种的一席之地?我宁愿他送我一筐香蕉苹果,这样还自然些。不过无论怎样,毕竟是同事间的一份心意,我勉强笑一笑,向他表示感谢。
沈恕在此案侦破后总结案情时向我透露,虽然我在病床上未能给出更多有追查价值的信息,但我遇袭事件本身已经使得案情大体明朗起来,也坚定了沈恕拿下此案的信心。重案队多管齐下、步步逼进的措施已见成效,凶手无法再安居于幕后,无法像案发时那样愉快地欣赏警方被他耍得团团转。在警方的挑战下,凶手被迫接招,出手多了,自然就会露出破绽。
沈恕认为凶手在这次袭击事件中暴露出的疑点是,凶手怎么会知道我在追查事情真相,又怎会一路跟踪我到钱家老屋?只有一种解释,凶手就环伺在我们周围,一直在窥探我们,对我们调查此案的进程有所了解。这就极大地缩小了凶手的范围。案子已经到决战阶段,警方和凶手的弦都已张到最满,一触即发。凶手觊觎的楚原晚报社的杀害对象目前还安然无恙,这场较量究竟谁输谁赢?
被凶手夺走的四本日记里,究竟记载着怎样惊人的秘密?目前可以断定,苏南、林美娟和楚原晚报社的潜在受害人,遭遇杀身之祸的缘由是一件遥远的往事。而这件往事为何一直隐藏到今天才被揭开?如果能掀开这个盖子,案情就会真相大白。
15.血腥雨夜
2001年9月1日。暴雨。
江华大学。
我在住院的第二天就回家了,毕竟年纪轻轻,又没受外伤,不大好意思赖在医院里。在家又休养两天,我就回到市局上班。
我到老屋去寻找日记的前因后果,仅向沈恕一个人说起过,所以同事们只知道我遭遇袭击,并不了解更多的内幕,否则我真的无颜回去上班,更不知该怎样面对陈广。不过按理说,陈广在营救我的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表面上算是对我有恩,不管心中与他有怎样的隔阂,我还是亲手烤了一个他喜欢的巧克力蛋糕,给他送到办公室去。
陈广很高兴,破天荒地嘘寒问暖了一阵,又叮嘱我好好休息,这几天他尽量不给我安排外出的工作。
如果他知道我去老屋是为了揭开他极力掩饰的伤疤,他会怎么想?当然,也可能他早就猜到了,却还能做到不动声色,让人猜不透他的心思,这就是陈广,城府深不可测。
下午下班前,外面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那密集的雨丝渐渐牵扯一条条透明的长线,把天和地连在一起。因当晚将有暴雨袭击本市,陈广通知科技处的人早点下班,晚上若没有要紧事尽量不要外出。
夜里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雨越下越大,豆粒大的雨点噼噼啪啪地打在窗户上,像是有人在急促地敲击。室外地面上早已流淌成河,我的心里也波涛起伏,不断回想起苏南和林美娟遇害的雨夜,以及我遭遇袭击的那个不堪回首的夜晚。又是雨夜,千万别再出事才好。
我在床上折腾了一个来小时才似睡非睡地闭上眼睛。蒙蒙眬眬中,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吓了一跳,条件反射似地把手机抓在手里,没等对方说话,先没头没脑地问:“又出事了?”
“沈队说请你马上到命案现场来,就在江华大学旁边的那块空地。”是于银宝的声音。
我的手一颤,险些把手机掉到地上。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该死的凶手,忍了一个多月,终于又开杀戒了。
我没有前两次出现场前的紧张和惶恐,而是感到无比气愤。凶手的肆无忌惮,简直是明目张胆地向警方挑衅,漠视楚原市15000名警察的存在。如果不能拿下这起案子,楚原市警方将颜面无存。
我在到达现场后,才断断续续地从重案队探员们的交谈中获悉案发经过。
当晚8点钟左右,正是大雨如注的时候,沈恕和值班民警管巍、于银宝各自冲了一碗速食面,稀里呼噜地才吃完,电话铃就响起了。
于银宝接起来才说一句话,立刻变了脸色,捂住听筒告诉沈恕:“是那个打匿名电话的家伙,语气很紧张。”
沈恕和管巍的神经也立即绷紧起来。这疯狂的雨夜,几乎已成为血腥杀戮的标志,而潜在的被害对象又在这时莫名其妙地打来电话,难道预示着什么?沈恕示意管巍抄写下来电显示屏上的号码,马上定位追查。他自己则接过于银宝手中的听筒,用尽量平和的声调说:“我是沈恕。”
长时间的沉默。只有细小的电流噪音,在提醒双方连线没有中断。沈恕知道对方不惜顶雨外出,一定是情绪严重波动,有吐露心底秘密的强烈愿望,所以不过分催逼他,只手持听筒,静静等待他主动开口。
对方说话了,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这次居然没使用变音器。尽管对方努力伪装他的声音,但沈恕在听过第一句话后,马上辨认出他就是楚原晚报社的陶英。这是沈恕的一个过人之处,他能牢牢记住所有他感兴趣的人的相貌和声音,并凭此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定位他要寻找的人,比电子仪器还要灵敏精确。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还是在办案生涯中长期历练而获得,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来是这样,杀害苏南和林美娟的人竟然是……是他,太可怕了。”陶英的声音急促而迫切。
沈恕虽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却能断定陶英即将说出凶手的名字,他屏息静气,追问说:“是谁?告诉我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