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我当方士那些年 > 第123节 >

第123节

  我点点头笑着说。
  “此印为世传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为正一宗坛的镇坛之宝,用于重要的上表时落款处盖章、符箓上的盖章,只有盖了该印章的文书,才被认为具有号令鬼神的能力。”
  “那这印和明十四陵的线索又有什么关系?”越千玲还是不明白的问。
  “石像上的印是石头雕刻的,但真正的印并不是石头做的。”
  “阳平治都功印,玉质厚七分,横长各一寸半,金螭纽。”秋诺显然对文物鉴赏天赋非凡,对这印也了如指掌。
  “秋诺说的对,阳平治都功印是玉做的,天师石像手指方位,而这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线索在什么地方。”我点着头说。“围着这银杏树的其他树按照五行八卦种植,玉在五行里属金,金所指的方位是西方,就是说我们要往一西方去找。”
  “就算知道在西方,可西方的树也很多,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棵树啊?”秋诺摇着头说。
  “天师洞里的张天师石像有几面?”我反问。
  “三……三面!”越千玲忽然兴高采烈的笑着说。“我知道了,以银杏树为中心,西面的第三棵树!线索就在那儿!”
  按照这些推断出来的线索,我很快找到西面第三棵树,和周围其他树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树的旁边有一块岩石,在岩石下面有一个被凿空的石凹,里面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泉水。
  岩石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道教经文,倒影在泉水中,石凹下面有一个石眼,我用手摸了摸,拿出龙头木,和石眼对比,大小刚好合适,小心翼翼的把龙头木插了进去,果然完全吻合。
  龙头木是空心的,插进石眼后,从龙头里竟然流出泉水,石凹里盛满的泉水水位缓缓下降,等到龙头不再有水流出来,我看见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水平面所倒影的岩石上的刻字和刚才完全不同,在石凹露出的地方刻着四个字。
  镜花水月!
  刚才还可以看见倒影的整个岩壁上的刻字,现在只能看见岩壁中间雕刻的佛像。
  越千玲抬头看着岩壁上的佛像,半天也没看出端倪。
  “找了半天什么也没发现!”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石凹里倒影的石像,忽然漫不经心的说。
  “你们从里面看见了什么?”
  “不就是一个倒影的佛像吗?”
  “镜花水月……你们不要管其他的,就从这倒影来看,你们看见什么?”我若有所思的问。
  越千玲走过去低头看了半天,偏着头说。
  “就这么看倒是挺像一座山上刻着一个佛像。”
  “一座山上刻着一个佛像,又倒影在水里……这是在指一个地方啊?!”我皱着眉头淡淡地说。
  “雁回哥,我……我倒是知道一个地方和这倒影一模一样。”秋诺在身后不太确定的说。
  “什么地方?”我和越千玲几乎同时问出来。
  “三江汇,就倒映着一座举世闻名的佛像,同样也是雕刻在山上,不同的是,山就是一尊佛,佛就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我看看石凹里的倒影,猛然一拍大腿兴奋地说。“这个线索留的真可谓巧夺天工,只字不提却把线索流传下来,的确是乐山大佛!”
  越千玲听完重新看看石凹里的倒影,终于也明白什么叫镜花水月,单从倒影里看,果真是一整座山上雕刻着一尊石像,而且倒影在水里,和乐山大佛倒影在三江之中不谋而合。
  
  第94章 真龙之穴
  
  我从时间上推算,乐山大佛建于唐初,而留在青城山天师洞的线索分明是明代时候的,两条线索的年代跨度这么大,我一时很难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越千玲参加过的考古众多,不过都是人为发现后再去挖掘勘察,像今天这样根据线索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发现还真是第一次,所以兴奋的手舞足蹈。
  乐山大佛离蓉城并不远,离开青城山后我和她们连夜赶了过去,站在乐山大佛脚下的时候已经是清晨,越千玲特意租了一条渔船,临江眺望乐山大佛有一种别样风光。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云寺右灵宝峰上,现存一座砖塔,塔高十三层,造型与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乌尤,即秦所凿乐山离堆,上有唐创建乌尤寺。
  这些信息被越千玲如数家珍的说出来,如果是旅游,身边有一个学考古的当导游还真是件不错的事,不过这些丝毫提不起我丁点兴趣。
  线索指向乐山大佛,可这佛就是一座山,山就是一座佛,这个线索未免也太笼统了一点,青城山好歹还有一副川西天仓图指引,而现在我仰着头看着江对面威严肃穆的大佛一筹莫展。
  “大佛建于唐初,而我们找到的线索是明代留下的,其实想想也合情合理,这大佛气势磅礴,就算改朝换代,历代君王对佛都礼遇有加,断不会去破坏一座佛相,所以把线索留在大佛之上很容易保存下去。”秋诺冷静地说。
  “应该不会!”越千玲想都没想就肯定的说。“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在近一千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更是饱受自然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我点点头很赞同地说。
  “从现在的大佛看,很明显是经过人工修葺过的,如果明十四陵的线索真在大佛身上,恐怕早就被破坏了,而且明十四陵这么重要,真把线索留在一个每天游人络绎不绝的地方岂不是太儿戏。”
  “可从天师洞得到的线索,指的就是这里,这么大一座山,真要上上下下都勘察仔细恐怕少说也要一两年时间吧。”秋诺有些失望地说。
  “一两年……”我一脸无可奈何的苦笑。“毫无头绪的乱找,不要说一两年,搞不好一辈子就和这大佛耗上了。”
  清晨的日出缓缓从东方升起,透过薄薄的似烟的晨雾照射过来,整个大佛像镀了一层金,一圈光晕围绕在大佛四周,倒影在江水中的大佛犹如佛光普照般威严肃穆。
  我一怔,连忙抬头重新看看四周,刚才还紧缩的眉头慢慢舒展开。
  “你是不是有什么发现啊?”秋诺看见我的表情好奇的问。
  “为什么修建这座大佛?”我答非所问的自言自语。
  “这个我知道,据唐代和明代等书记载,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这里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越千玲说。
  “算是一种寄托,目的是为了治水。”秋诺也点着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