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我当方士那些年 > 第553节 >

第553节

  至于第二种,若朱元璋就把明十四陵埋在城隍庙下面,那这工程不会太小,这里在凤阳城内,如此大兴土木一定会走漏风声,朱元璋能坑杀修建的徭役,总不能坑杀满城百姓吧,何况他自己都清楚这是他称帝的根本。
  我回头发现闻卓带着一女子过来,他这桃花的确开的灿烂,所到之地就没有不妖艳过,女子是向导三言两语就被闻卓带了过来,我问她关于这城隍庙的一些事,得到的回答和我们猜想的一样。
  这里是洪武二十七连重新修建的,历代都有修葺和改建,但建筑风格和建筑群体都保持原貌。
  “一直都有修葺?”萧连山问。
  “在明代这里保存完好,不过后世战火天灾再加上人祸不断,所以城隍庙已经损坏过很多次,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是近代才重新修建的,就连原址的地基都重新挖掘过。”女向导耐心地给我们解释。
  “地基都挖过?”我追问一句。
  女向导点点头,在重修之前城隍庙毁于年久失修,因为后世修葺都采用原来的地基,有几百年历史,数次修葺地基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最后一次修建的时候地基也是重修挖掘的。
  我环顾四周很惊讶的加重语气问,当时挖掘地基都挖了多大的范围,女向导的回答让我多少有些失望,以城隍庙为基点,方圆三百米都挖掘过,地基重修挖掘深度达到五米,各别地方为防止渗水挖到十多米。
  “有没有……”闻卓脸上挂着让女向导很难抗拒的微笑。“有没有挖出过什么东西?指不定这下面有宝贝呢?”
  “你想象力太丰富了,不过据传城隍庙下面有宝,一直都是传闻,在重修的时候挖掘地基,但并没有发现过什么。”女向导的回答很肯定。
  闻卓看看我,他应该和我想的一样,我们猜想朱元璋把明十四陵墓埋藏在城隍庙看来是错的,若真有挖掘地基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最后的夯土层,若是挖掘到十多米,挖掘起来的土质里面一定会有防水的土层,稍微有点考古常识的人也能知道下面有东西,既然没发现,那只能说明明十四陵没有在下面。
  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可能性,朱元璋把明十四陵的线索留在了城隍庙之中,而且还是一处不管怎么样也不会消亡的地方。
  但这个想法在几分钟后就被女向导的话所破灭,她告诉我们目前我们看见的城隍庙虽然是按照原貌修建,不过明代之后城隍庙就毁于战火,流传下来的建筑大多在历代或多或少都有些改观,到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在形态上和原貌相似,但具体相差多少,恐怕没有谁能知道。
  我忽然发现最后一座明十四陵变成一件很麻烦的事,若是按照女向导的意思,即便我们知道线索在明十四陵也无济于事,说不定留下来的线索早已经销毁,这世上唯一还知道确切地点的恐怕只有一个秦一手,他是不会告诉我的,何况我现在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这是无从下手的事,我茫然地看着面前这气势磅礴的庙宇,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你们是专程来游览凤阳古城的?”女向导分明是在问闻卓一个人。
  “听说这城隍庙和朱元璋颇有渊源,所以特意来看看。”闻卓如今已经心不在焉。
  “在凤阳有两处寺庙都很有名,一处是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始建于洪武十六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女向导还没看成闻卓的失望好心的说。“又名大龙兴寺,规模宏大,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寺由中都名匠营建,雕刻精细,规制宏传,等级甚高,是中都城的重要建筑之一。”
  我心中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女向导说的话压根也没听进去,闻卓敷衍的笑着,也有些心烦意乱。
  “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龙兴晚钟,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称蒲牢,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女向导巨细无遗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景点,闻卓憋了半天还是打断了她的话。
  “其他地方我们没多少兴趣,就想看看这城隍庙。”
  “那你们就不应该来这里啊。”
  “……”我眉头一皱看向女向导,诧异地问。“这里不是城隍庙吗,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们若是想参观城隍庙这里算是一处,不过在凤阳还有另外一处。”
  “还……还有另外一处?”我有些惊讶的和闻卓对视一眼,连忙问女向导。“朱元璋加封城隍庙,一地一庙,这凤阳怎么会有两座?”
  “一座是原址,一座是你们现在看见的这里。”
  “这里不是原址?!”闻卓立马来了精神追问。
  “你到底有没有听我的解说,我一开始就告诉过你们,这里的城隍庙修建于洪武二十一年,而你们也知道城隍庙和明太祖朱元璋颇有渊源,据传朱元璋出生在城隍庙,不过都是后世杜撰无从考证,但是若真是这样,那也不应该是在这座城隍庙。”
  “还有一座在什么地方?”我焦急地问。
  “凤阳城西的卧龙湖。”
  
  第六卷 看试手,补天裂。
  第1章 追根溯源
  
  卧龙湖这名字会让人浮想翩翩,应该是一处湖光山色诗情画意的地方,凤阳毕竟是帝乡,沾染上龙气的地方难免会让人赋予各种各样的传说和典故。
  而这卧龙湖却是例外,女向导本来有心带我们一起来,确切地说是想带闻卓来,毕竟涉及到明十四陵,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回绝了女向导的好意,凤阳城西出城后西行大约三十多公里便是女向导口中提及的卧龙湖。
  等我们站在这里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这个湖字用在这里怕是不是太贴切,并不大的一个水潭,论风景差强人意,论山水毫无可取之处,好在水潭的水清澈见底,这个时节一叶知秋水面多枯叶,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刚好下起小雨,秋雨朦胧山水一片萧瑟。
  这里行人渐少,远处是一片田埂,有老汉挑担从湖边而过,萧连山走上前客气地问老汉,传闻中的城隍庙在何处,老汉一身蓑衣斗笠,嘴角叼着烟杆。
  “这老黄历翻的远了,听祖辈说这儿曾经的确有座城隍庙,不过我是没见过,你们应该是外乡人吧,好好的这么到这地方折腾。”老汉点燃嘴角的烟杆,辛辣刺鼻的烟味弥漫在空气中。“听说太祖爷就是在那儿出生的,不过多半是瞎传。”
  难得遇到一个知情的人,我们站在树下,这里风雨要小些,我笑着问老汉。
  “您老懂得多,给说说,怎么会是瞎传?”
  “太祖爷念旧,登基称帝免了这老凤阳的赋税,你们来的时候应该看见城门上那万世根本四个字,太祖爷不忘本啊,大明朝那会这凤阳可是好地方,那是沾了龙气风调雨顺,只要是曾经有恩于太祖爷的都是封侯重赏,若太祖爷真是在城隍庙出生,那可是救他命的地方,以太祖爷的性情那还不大兴土木,建一座高殿啊。”
  “朱元璋没有在这卧龙湖修葺城隍庙?”萧连山好奇的问。
  “太祖爷。”老汉瞟了笑连山一眼,口气有些不舒坦,那是凤阳人根深蒂固的骄傲,这风雨几百年连称谓都透着高高在上的优越。
  “听您这么说,太祖爷就没来过这儿?”闻卓要比萧连山机灵的多,连忙改口问。
  “没,要真来过,这可是卧龙湖的大事,那还不立牌坊,祠堂里都要烧高香,我都这把年纪了,反正是没听说过,至于老辈口中流传下来的也没提及过。”
  “卧龙湖?!这里叫卧龙湖总该有些典故吧,这里好歹也是太祖爷的祖籍所在,这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能用的。”我想了想很认真地问。
  “啥卧龙湖,呵呵,其实就是卧牛湖。”老汉吧嗒着嘴角的烟杆笑着。“这儿以前多水草,放牛的娃都在这水潭边放牛,太祖爷据说也来过,还在这儿卧睡,这不,太祖爷当皇帝了,这水潭也跟着沾光,卧牛就变成卧龙湖了。”
  问了半天没有丝毫有价值的东西,大多都是传闻到现在也无从考证,我问老汉那城隍庙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