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道长来了 > 第249节 >

第249节


“兄弟,话虽这样讲,但我知道,兄弟你在阳界并未受到过专门的军事训练,兄弟真得能指挥得了这么庞大的一支军团么?”东野皱眉问。
我擎着烟,并未答话。
“不若这样,你来做先锋官,我坐镇后方,给你提供支援,具体作战计划嘛,由我和肖丞相来制定,兄弟你负责执行就行了,省的你劳心。说到肖丞相,他可是饱读兵书战册,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圣贤呐,千年难得一遇的人才,定能运筹帷幄,取得这场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东野激昂地挥了挥拳头。
我还是没说话,起身来到宫灯旁边,摘下防风罩,点燃香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金钱?女色?快意恩仇?
都不是,当你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金钱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唾手可得,你在意的不是这个;而当你拥有足够的金钱之后,美女会围着你转,你甚至不会用正眼去看她们,你在意的,也不是这个;而当你身居高位,又有足够的金钱,昔日的仇人,或者看不起你的人,则会向你谄媚,溜须拍马,俯首称臣,你在意的,更不是这个。
你唯一在意的,只有权力,更多的权力,更大的权力,只有它,才是一个成功男人毕生的追求!
东野乱步不在意我重伤过他,但却在意七十万联军的指挥权,因为他清楚,这是他作为王储,树立威信、权倾天下的最好时机!
然而,权力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你登峰造极,也可能令你身败名裂!
东野话风转变的时候,赵依忆一直静静地捏着半只馒头,紧张地看着我们,东野讲完之后,也没有再说话,踱步到地图前,背着手,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好吧,”抽完烟,我说,“大哥你来指挥全军,不过我有个建议,不知大哥想听否?”
“兄弟但说无妨。”东野乱步回身。
“潼关防线经营多年,固若金汤,守它几日,应该难度不大,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是不是应该放在如何驱逐西凉人上面呢?刚才隔河相望,我见他们还在频繁地调兵遣将,不如,趁他们立足未稳,倾巢而出,一举击溃之,如何?”
“诶!兄弟你这就不懂了,”东野摆了摆手,“潼关自然固若金汤,而西凉军远道而来,粮草必然接济困难,肖丞相的方略,是跟他们耗下去,估计用不了半月时间,西凉军就得人消马瘦,不战自乱!而我南山国力充盈,别说是半月,就是半年,也能耗得过他们!等到那时,再一鼓作气,必可大破之!呵呵,兄弟,我们妖界也得过一些你们阳界之兵书,不知道兄弟可知道长平之战?你若贸然出击的话,岂不是重蹈赵括之覆辙?而肖丞相正是采取廉颇固守之计啊!”
☆、0179、请叫本王小诸葛
“呵呵……”我不再争辩。
长平之战,我自然知晓(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起在华夏的历史地位,不亚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大多数人。包括史学家、军事学家,都觉得那场战役是因为赵括太过轻狂,才败给了白起。
不过,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还真专门研究过当时的情况,发现并不是这样的。长平只是个村子。并不具备潼关这样坚固的壁垒,廉颇死守,也是付出极大伤亡,赵军军力一直被秦军所消耗,每次秦军进攻,赵军都得付出数千人伤亡的代价。
虽然秦军远离咸阳作战,粮草供给很成问题,但得益于商鞅百年前制定的“耕战”之国策,秦国国力远胜于赵国,完全能够支撑前线几万大军作战,如果赵国不换将。顶多再过半个月,秦军就可以攻破长平,击溃廉颇的部队。庄吗坑扛。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胜负。
赵王不是傻子,并非只是因为秦国离间,就更换主将。因为赵括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来了二十万赵国最精锐的骑兵,支援长平,让骑兵下马死守长平营垒,怎么发挥其威力?
当时秦军原本是40万,廉颇军20万,听说赵军增援,秦国也赶紧增援,又陆续开来20万兵马,赵括到达长平的时候,赵军总兵力才40万,兵力并不占优,而且赵军的战斗力。也不如训练有素的秦军,如果赵括让二十万步兵、二十万铁骑死守,只能与廉颇一样,被秦军慢慢蚕食掉,只不过能多支撑些时日罢了。
所以,赵括若想取胜,唯一的机会,就是趁着秦军增援来的兵马未完成调度,以优势骑兵突击。孤注一掷,要么一举击溃秦军,要么全军覆没!
没错,这是唯一的机会!这根本就是一场取胜概率很小的战争,换成孙武、孙斌,也得这么打!
本来,赵括是有机会赢的,可惜秦国也秘密更换了主帅,指挥官换成有可能是华夏五千年最佳将领之白起!如果换作旁人为将,仗着秦军人数优势,与赵军硬碰硬,那就中了赵括的计了,骑兵打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势如破竹,只要冲散了秦军阵线,赵军就有可能取胜!
然而,白起毕竟是白起,他没有与赵括正面对敌,而是率秦军中军退避三舍,任赵军骑兵冲锋,部队井然后撤,这就好比赵军的铁拳,击在了棉花上!
至此,赵军骑兵没有发挥出优势,已经宣告失败,赵军突入秦军,被优势兵力的秦军分割包围,赵括战死,赵军投降,白起将降卒全部坑杀,只留几百赵人回去报信,由此一战成名!
这才是长平之战的真相!
现在潼关的情况,与当时颇有些类似,河对岸西凉兵马的营盘规模,已经是我军的两倍还多,西凉聚集在这里的兵马,至少已达百万,而且,援军还在不断开来,西凉人的目标很明确,你南山国不是把全部兵力都放在这里了么,那么,我也举全国之力,咱们来个一战定输赢!
通过驴家四将,还有赵依忆的介绍,我了解到西凉国人口虽然比南山少,但他们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快速武装起来,兵力反而比南山国更多!
南山国虽然国力比西凉要强(GDP高),但是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换为军力,这是个严峻的问题,现在是70万对100万,如果按照肖丞相和的策略,任由西凉肆意增兵,最终达到150万,甚至200万的话,潼关虽然城墙很高,又有渭水为屏障,面对这支势在必得的虎狼之师,恐怕也是极难守住!
所以按照我的打算,还不如趁着西凉人立足未稳,夜渡渭水,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哪怕只是击溃战,见好就收,再撤回潼关,也能挫伤敌人的战斗意志,让南山军知道,西凉军并非不可一世,这样才有可能挽回劣势,要不然,一直坚守不战,西凉士气大增,我军士气低落,等他们准备好了攻城,就什么都晚了。
麻痹的,一口气水了这么多字数,啊呸,这不能叫水,这叫SOWT分析,观点新颖独到,所以不叫水,顺便,还可以跟我学学历史。
然而,说这些并没什么卵用,因为东野是太子,南山军肯定拥护他,我是谁啊,寸功未立,从阳界空降而来的所谓“北院大王”,争兵权,是争不过东野乱步的。
“好,就依大哥的意思,不过,先锋官这一职务小弟不能担当,这职位实在太重要,兄弟我资历尚浅,我建议,由龙天云将军担任此职!我在大哥麾下,随时听您吩咐,兄弟再不济,单兵能力尚可,哪儿战况吃紧,兄弟就去哪儿罢。”我把自己的官职,一撸到底,其实是想效仿白起,彻底雪藏自己!
“嗯,这样也好。”东野答应了,他虽然跟我在用兵方面,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关于雪藏我这件事,我们是有共同着眼点的:我雪藏自己,是为了麻痹敌人,他雪藏我,是因为我毕竟是“北院大王”,前线的指挥权,理应归我所有,我不出现的话,他统领全军,也就更加名正言顺。
但我也不能闲着啊,吃完饭,我决定去前线视察,赵依忆非要跟我去,可我担心她的安全,让她回潼关等着我,几经劝说,她总算答应下来,跟着那个领路的校官回潼关,帮我镇守北院大王府。
东野还算仗义,给了我一块东宫将官的牌子,有这块牌子,我便可以自由进出各个营地,并能随时调动一个“旅”的单位,人数大概是三千,但更多的军权就没有了。
好吧,本王就静静地做一个旅长好了。
沿河查看,看来,肖丞相并非只会纸上谈兵,这边的南山军,军容齐整,营垒搭建巧妙,均互为掎角之势,而对面的西凉军,则正在制作木筏,阵前的渭水,水深大概两米左右,西凉都是铁甲兵,游过来肯定不现实,只能渡筏。
我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双方的军种和战法,不懂战法,怎么指挥作战呢?
经过调研,我发现南山军的军种有四:第一种是纯步兵,四军种之主力,兵力达50万之众,以盾牌、刀剑为武器,负责近战格斗;第二种是纯弓箭手,兵力10万,也是徒步作战,负责在后方或守城时候对敌进行火力压制;第三种是上文所说的车兵,共有战车2万乘,两马一车,车上三人,一个司机,两个持长矛的士兵,负责冲锋陷阵,兵力为6万;第四种为轻骑兵,不配备弓箭,以马刀为武器,护甲都是轻甲,人数不多,约为5万人,只能在两翼策应,并不能作为主力部队进行正面进攻。
四者相加,约71万人,内部称70万,对外号称百万。
攻城守城的战法就不说了,一方往上爬,另一方往下扔石头、射箭呗!
至于野战,经了解,南山军一般是这么排布的:车兵在前冲锋,步兵随后,弓箭手在最后,发挥远程火力,轻骑兵的任务,主要是保护两翼,防止敌人绕过来攻击毫无防御能力的弓箭手,要是答应了,轻骑兵能凭借机动优势追杀一阵,要是打输了,主力部队鸣金收兵,轻骑兵便负责断后,抵挡一阵,依旧凭借机动性,最后撤出战场。
四个兵种当中,车兵、弓箭手和骑兵,都是轻甲,也就是皮甲,只有步兵配备铁质战甲,近战能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
嗯,看起来很科学、很完美、很厉害的样子。
☆、0180、高屋建瓴
西凉军数量不祥,我就是捏诀也数不清楚,对岸的西凉兵营,已经蔓延到了我的观气视野之外,我骑着马。沿着河从这边跑到那边,能看得见的,用乘法算了算,对岸起码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