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帝王秘葬 > 第58节 >

第58节


苗君儒说道:“可惜那本书已经被日本人抢走了,村里只剩下一页纸。若是知道那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说不定会对我有所帮助。”
何大瞎子说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奇书。我在抬棺村住了两天,虽然村民都很排斥我们,但是我还是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并且和你说的老半仙聊过几句话。我觉得他的思想和言行,与一本书有很大的关系。”
苗君儒问道:“哪本书?”
何大瞎子说道:“还记得我第一次给你上课时,你看的那本书吗?”
苗君儒怎么不记得呢?那是林淼申给他所在班级的学生们上的第一课,讲课的内容与考古毫无关系,而是讲述“五四运动”爆发时北大校长和诸位知名教授不遗余力营救被抓学生的故事。虽然林教授口沫横飞而意气风发,故事讲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但苗君儒兴趣索然,低头看起了书。
他不热衷于政治,更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去实现什么主义,他只想在考古学上有所建树而已,就这么简单。
他这种不懂得尊重教授的举动,自然引起了林教授的不满。他看书看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注意到林教授已经走下讲台,来到了他的身边。
林教授一把夺过苗君儒手里的书,原本要出言斥责他,当看到书名时,林教授的脸色顿时变了。
这是一本宋刻版本的《太平经》。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领书》。汉代曾流传三个版本的《太平经》: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东汉顺帝时宫崇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张陵《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均已佚。《正统道藏》所收《太平经》仅残存五十七卷,另收唐末闾丘方远《太平经钞》十卷及《太平经圣君秘旨》。
有关《太平经》一书的最早记载是范晔的《后汉书》。《后汉书·襄楷传》中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书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一作干吉)神书,不合明听。《襄楷传》又记载: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照李贤的说法,神书即《太平经》。此神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
这部神书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但得之于何时、何人,历史上都没有公论。
一个刚入学没多久的考古系学生,居然喜欢看这样的书,不得不令林教授刮目相看。他合上书,和颜问道:“你对此书了解多少?”
他以为苗君儒会回答出这本书的历史及相关内容,哪知苗君儒说道:“我才刚刚开始看,原以为是本佛经,谁知是道家的东西。”
苗君儒的回答引来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
林教授将书还给苗君儒,说道:“其实佛道本是一家,其教义和宗旨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个人的修为和对教义的认知程度。好好看吧,也许哪一天你会发现,这真的是一本神书。”
他接着转向其他学生,大声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以后我的课,你们愿意听的就好好听,不愿意的,可以像他一样,看你们喜欢的书。”
以后的课程里,在林教授的滔滔不绝之中,从上古神话,到明清简史,从青铜器皿和玉器的分类辨别,到历朝金银瓷器和书画的鉴赏,让学生们领略了什么才是博学。
自那以后,林教授又拿了几本类似的书籍给苗君儒看,诸如东晋郭璞所著的《葬经》以及注译的《周易》和《山海经》,唐朝丘延翰的《理气心印》,杨筠松的《疑龙经》和《撼龙经》,南唐何今通的《灵城精义》,并要他对其中的一些地方加以注译。
一个考古系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精通风水堪舆呢?
想到这里,苗君儒暗惊,问道:“如果老半仙手里的那本奇书真的是《太平经》,那《太平经》与皇帝谷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大瞎子问道:“你对《太平经》了解多少?”
苗君儒以前研究《易经》的时候,也对《太平经》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他收集了很多资料,对多种不同版本的《太平经》加以研究,最后判断《太平经》的精华就在“众术”二字上。
当下,他说道:“《太平经》虽是一本集‘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为一体的道家学说,但是我认为,此书的精要,就在‘众术’二字上。当年黄巾起义,张角就是借助这本书上的术数,才迷惑了一大批人。可惜古代的贤达们怕后人利用《太平经》中的术数造反,将精要之处删减掉了。如今的《太平经》,只不过是……”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林淼申张开黑洞洞的嘴巴,发出“吼吼”的笑声。
何大瞎子也笑道:“我记得你当年看的那本是宋版的,精要之处删减掉了。若有人手里有一本集众术为一体的《太平经》,你认为是不是一本奇书呢?自三国之后,所有风水堪舆与术数有关的书籍,均与《太平经》众术的残卷有关联。当年我在一座西汉的王侯墓葬中,就发现了几块《太平经》众术的木刻版,上面居然提到了霸王之鼎与阴阳五行定穴。你进谷之后,难道没有发现谷内暗藏着阴阳五行的玄机吗?”
苗君儒点了点头,说道:“和我一起进来的人里面,有一个叫老地耗子的盗墓高手,他也注意到了谷内阴阳五行的玄机,还说是五行定乾坤。”
何大瞎子说道:“阴阳极地,河流山脉,寻真龙穴所在,利用山川地势,以阴阳五行定位,连接天气灵气,可掌乾坤万代。这就是五行定乾坤。无论谷内葬着哪一朝皇帝,都无法延续子孙万代,问题出在哪里呢?”
苗君儒说道:“定位不准。”
何大瞎子说道:“不错。你应该注意到了,在大明皇陵那里,所有的颜色居然是黑的。”
苗君儒说道:“东方木,在色为苍;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为黑。从山谷整体的位置上看,大明皇陵在东面,属木,其色应为青绿,可却变成了黑色。”
何大瞎子说道:“这在风水学上来说,叫做五行出位,本来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虽聚风藏气,却阴阳异变,变成了一处充满死亡的神秘山谷。”
晋代郭璞的《葬书》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坟垅所招……
苗君儒说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何大瞎子干笑了几声,说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所有的答案都在那本被日本人抢走的《太平经》上。那本经书还有一个名字,叫《太平要术》。”
苗君儒暗惊,他在研究《易经》与《太平经》时,从一本相关的书籍上,查到《太平要术》这本书的简单资料,说是在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世称鬼才,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自幼熟读诸子百家,尤其对术数方面的书籍深感兴趣,郭嘉根据《太平经》上的术士,加以推演和研究,编撰了一本《太平要术》。《太平要术》集结了所有玄学的法术与周易推演之术,能行军布阵,推算凶吉,更能呼风唤雨,颠倒阴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旷世奇书。正因为郭嘉精通术数,才得以神机妙算屡建奇功,得到曹操的信任。
由于郭嘉在编撰这本书时灌注了太多的心血,加上书中透露了天机,折了他的阳寿,所以他只活了三十八岁。郭嘉一死,曹操痛彻心扉,发出孤猿泣血般的哀叹: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苗君儒查了很多书籍,想找到这本《太平要术》,可惜一点线索都没有。在历史上消失的旷世奇书,并非一两本,所以他后来就没有再刻意去寻找。
若老半仙手里的书真的是那本《太平要术》,那么,曹操的真墓应该就在谷内。
苗君儒说道:“《太平要术》已经到了日本人的手里,恐怕很难抢得回来。”
何大瞎子说道:“别忘了,在收魂亭和崔得金接头的那个神秘人,他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现在崔得金已经拿到了金钥匙,如果我没有猜错,他们的目标除了神秘药水和谷内的黄金外,还有霸王之鼎。据我们打入日军内部的同志透露,日军每个师团以上的单位,都有一个玄学智囊团。智囊团的人数不多,大约一到两个人,但每个人都是玄学方面的高手,不但精通中国古文化和玄学,而且会使用术数。日本很多武术门派的术数,其实都是从中国学去的,最出名的当属尹贺派的忍者隐身之术。”
日本跟中土交流,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玄学发展的一个大时代,术数研究达到了巅峰。日本使者来到中土,不可能不带走一些典籍。一直以来,日本在玄学方面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历朝历代的巫术都很盛行,涌现出不少大师级的人物,这样的人往往被政治和军事所用。在幕府时代,每次开战之前,都有双方的巫师在助阵。
何大瞎子继续说道:“以日本人的性格,不达到目的,是不会善罢甘休的,第一次不成功,还有下一次,直至成功。依我看,外面肯定在打战,就像去年一样,日军往往以大规模军事行动,配合小股部队的行动。”
苗君儒把当前外面正在进行反扫荡战争的形势说了。
林淼申又发出“吼吼”的笑声,手指快速在何大瞎子的手心上画着。
何大瞎子说道:“据我所知,日军第36师团里面,有个叫藤野一郎的人,此人是日本玄学大师上川寿明的得意门生,若此人出马,不可不防呀。”
苗君儒怎么会不知道上川寿明呢?
上川寿明是日本著名的玄学大师,一生研究玄学,对中国的周易八卦等各家玄学著作研究深透,并且精通风水堪舆及推算之术。“七七事变”之前,苗君儒曾经去日本,与几个日本考古界的朋友参加一个考古学会议,就听到过上川寿明这个奇人的名字。此人对名利很淡薄,但名气却很大,昭和五年(公元1930年),此人曾经对好友,时任日本总理大臣的犬养毅发出警告,要对方特别注意5月15日这个日子,两年后的5月15日,犬养毅果然在这一天死于兵变。
更让苗君儒记住这个名字的,是此人在昭和十一年(公元1936年)就准确地预测和推断出了次年“七七事变”的发生,连日期都不差。
苗君儒凛然说道:“请老师放心,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不会让日本人的奸计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