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藏地寻秘 > 第45节 >

第45节

从马背上拿下羊毛毡和一些食物,把羊毛毡铺到干草上,用打火机点燃了一些干草,放上几块干牛粪。很快,火堆就旺起来了,小屋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怪味。
他拿了两个苹果给尸王,尸王接过来啃得很起劲。他和小玉吃了一些东西,各自找地方躺下,看着面前忽明忽暗的火堆。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其实你可以留在寺院里的!”
小玉说道:“跟在你身边,我觉得安全!”
“我是个不祥之人。”他说道,“今天晚上你还跟着我,到了明天,我们就是陌路人了!我听马长风说过,他在这边还有几个朋友,凭你和他的关系,怎么没想到要去找他的朋友帮忙呢?”
小玉说道:“其实我也想过,但是我担心他那些朋友知道他抢走了神殿圣物的事,都想来分一杯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我宁可一个人独行!”
苗君儒问道:“镇上死的那几个人,你认识他们,对不对?”
小玉问道:“你怎么知道我认识他们?”
苗君儒说道:“因为当你看见他们的尸体时,你的眼神出卖了你!”
小玉叹了一口气,说道:“是的,我认识他们中的一个,那个人曾经是马长风的兄弟,叫罗强!”
“哦!”苗君儒说道,“马长风对我说,他抢出绝世之钥后,失去了最后几个跟随他多年的兄弟。”
小玉点头道:“他也这么跟我说,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罗强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他实实在在地活着!”
苗君儒问道:“你是在哪里遇上他的?”
小玉说道:“普兰!我不明白他怎么会出现在那里,而且身边还有好几个人。有一次他们抓住我,把我关在一间小屋里,问我来这里做什么,还问马长风在哪里,我都说了。他们并没有过多地为难我,只是不让我离开那间屋子。我后来找了一个机会跑了出来,如果不是看到他们的尸体,我也不知道他们会一直追我追到这里。”
苗君儒想到,也许那几个人就混迹在人群中,看到他救了小玉之后,商量着找机会下手。可是当他受伤,和小玉一同跑出镇子后,应该是那几个人下手的最好时机,可是他们并没有追上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与小玉离开镇子后,那几个人才赶到这里,至于他们为什么被杀,是被什么人所杀,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当年他认识马长风的时候,就认识了罗强,这个外表斯文的人,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给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他听马长风说过,罗强很有些本事,脑袋里的弯弯绕绕很多,是队伍里的“军师”。他们的队伍能够发展得那么好,不被汉藏两边的官兵所剿,都是罗强的功劳,而队伍盗挖古墓,做点古董生意,也是罗强想出来的。
这样的一个关键人物,马长风和他见面的时候,居然没有提起,一句失去了最后几个跟随他多年的兄弟的话,就掩饰过去了。
若是小玉没有说谎,那就是马长风骗了他。
他觉得那几具尸体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什么,最大的疑问,就是一个已经死了的人,为什么还活在世上?为什么又会出现在普兰?他在那里做什么?他想了想,一时间也没有办法想清楚。
两人又聊了一会,苗君儒靠着草垫沉沉睡去。也许是太累,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睡得很沉,当他被小玉发出的叫声惊醒之后,才发现面前站着好几个人。
都是寺院里的喇嘛,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法杖。小玉被一个个子高大的喇嘛紧紧地抓着,不断发出叫声。
苗君儒一骨碌起身,朝那几个喇嘛问道:“巴仲活佛不容我在寺院里,难道这里也不愿让给我们休息么?”
为首的一个喇嘛朝苗君儒施礼道:“巴仲活佛想请你去一趟!”
苗君儒左右看了一下,没有看到那尸王,他的心底猛地打了一个寒战,问道:“你们来的时候,没有看到那个孩子么?”
为首的那个喇嘛说道:“没有,我们进来的时候,只看到你们两个人!”
他来不及与那喇嘛说话,快步冲出屋子,只见那两匹马还在那里,屋外还有十几个喇嘛,他张目四望,茫茫夜色间,哪里还看得到尸王的影子?
他想起在赞普陵墓那里遇到的翁达赞普,莫非翁达赞普还是舍弃不下尸王,带着手底下的僵尸追过来了?
可是月已西沉,没有月光的阴气,翁达赞普无法令尸王拜月。再者,尸王被那神秘活佛灌了顶,尸性与魔性被压制,就算被翁达赞普找到,充其量也就是一具普通的僵尸,根本没有用的。
为首的那个喇嘛走出来说道:“请跟我们走吧!”
苗君儒也不知道寺院活佛这么晚请他回去做什么,不过从那些喇嘛的神色上看,好像寺院里出了什么大事。莫非也像度卢寺那样,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跟着那些喇嘛回到寺院。刚一进山门,为首的那喇嘛说道:“活佛说过,只要你一进山门,就立刻蒙上你的眼睛,带你直接去见他!”
尽管事态的发展有些令苗君儒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从地被蒙上了眼睛。
那个喇嘛用法杖牵着他往前走,刚走了一段路,苗君儒就分辨出来,与他第一次走的路完全不同。转来转去大约走了十分钟,接着往下走。从两边的回音判断,他正被引入一个地下通道。下通道后往左拐,走了大约两分钟,带路的喇嘛停住了,他眼睛上的蒙眼布也被人摘掉。
他睁开眼睛,见对面一张大床上,坐着两个活佛,其中一个,正是他先前看见过的巴仲活佛。而另一个,坐在那里闭目不动,看上去像一尊雕像。
巴仲活佛见了他,起身下床,朝他深深施了一礼。
苗君儒也回了一礼,恭敬地问道:“不知道活佛这个时候叫我来有什么事情?”
他身后的那喇嘛退了出去,并把那沉重的木门关上。
巴仲活佛望着他,目光深邃而充满了睿智。过了一会儿,巴仲活佛低声说道:“你是世界著名的汉人考古学者,你应该知道当年唐朝皇帝出了六道绝世难题,为难七国遣唐使的故事吧!”
苗君儒点了点头,当年松赞干布派遣唐使禄东赞,前往长安求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此,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唐太宗李世民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第一个难题: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使臣们有势力,所以他们抢先取去,绞尽脑汁,怎奈几晚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然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一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个难题:辨认一百匹马和一百只鸡的母子关系。比赛开始,但见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区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的则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群之中,它们口渴难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紧接着,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题让指认百只雏鸡与百只母鸡的母子关系。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禄东赞便把鸡群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只见大多数小鸡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学起鹞鹰“瞿就儿--瞿就儿--”的叫声,鸡娃听见,信以为真,急忙钻到了各自母亲的翅膀下藏起来,母鸡与雏鸡的关系被确认开来。
第三个难题: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弄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揉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有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喝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个难题: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他们分辨其根和梢。禄东赞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个难题: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路途不熟,为不迷路,就在关键路段做了“田”字记号(也有说是涂上颜色)。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回到自己的住处。结果,禄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取得了胜利。
第六个难题:辨认公主。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诸部大臣来到殿前亲自主试。但见衣着华丽、相貌仿佛的300名(也有说500名或25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宛如300名天仙从空中飘来,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其他使者都没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唯独禄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曾经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个痣。禄东赞反复辨认,最后终于将排在左边列中第六位的公主认出。
遣唐使禄东赞凭借自己的超人智慧,完成了松赞干布交给他的使命。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这场政治婚姻给吐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的40年中,吐蕃的政治、经济、农业、手工业、文化、商业等各种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苗君儒说道:“那些史实我自然知道,你到底想要对我说什么?”
巴仲活佛说道:“当年大相[注]远赴长安求婚,成功解答了大唐皇帝提出的六个难题,其实这一切的功劳,都是归于一个人!”
对于史料上的记载,苗君儒也不加置否,有些史料的记载往往失真,把真实的事件涂抹掉。作为考古学者,他自然清楚当年的情况,每一国的使节都有自己的智囊团,若依一人之力,禄东赞就是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把那六个难题成功解开。功劳虽然归禄东赞,但实际出主意的,自然是智囊团。活佛既然说归于一个人,那个人肯定不是禄东赞,更不可能是整个智囊团,应该是智囊团中的某一个人。他当下问道:“那个人是谁?”
巴仲活佛说道:“你知不知道堪布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