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阴婚 > 第79节 >

第79节

晚上的时候,他的朋友回复我,道:以前跟这个姑娘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现在听说她在香港出了点事儿,我找到她的微博来祝福她一下。
之后任凭我发私信还是什么,她的这个朋友都没有回复过我,这两条评论,日期是:11.12号,也就是前天。
我马上找到了畅姐的微信,给她发了十几条的信息,可是她都没有回我。
也就是今天,她的那个朋友回复我道:我们只知道她“出事儿”了,但是具体是在香港还在是云南不清楚。
我当时的脑袋就炸开了,直到现在仍旧无法平静下来,喝了不知道多少瓶酒,都无法压抑我颤抖的手。
如果畅姐是在香港出事儿,那么,两个月之内,夫妻两个都遇难了,我非常的沉重,祝福她,并且向上天抗议她的不幸。
这样实属正常,我没办法去做什么。
可是如果畅姐是在云南出事儿,那就只能是死于那场泥石流,当时应该是夫妻两个一起遇难。
泥石流的时间,是在九月十八号之前的那几天。
可是,我在10月九号,还跟她聊过微信。
我是一个悬疑恐怖小说作家。
我害怕是我自己现在已经疯了。
但是,这一切的证据,都在我的面前。
畅姐,无论如何,天国,安好。
三两二钱
2013年,11.14号
第一章引子
1626年,大明皇宫门外,出现了一个老人,鹤发童颜,单看外貌的话,年纪在九十岁上下。
他要来皇宫,是当时满朝武包括当时的皇帝明熹宗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没有人欢迎他,也没有人排斥他。
他的到来,带来了一个不是诅咒的诅咒,或者可以说预言。
他在三日前,曾通过礼部侍郎上书曰:华大地龙脉已断,江山即将陷入蛮夷,蛮夷一统天下,可历十代,十代过后,天下将满目疮痍,番外洋夷祸乱神州,必会使尸横遍野。
此奏折瞬间惊动朝堂,满堂上下无一不说此人大逆不道危言耸听。
三日后,他再次来到皇城外,侍卫无人阻拦。
老人一步一叩首。
次次见血,以血相谏帝王。
血洒百步而亡。
次日,皇帝下诏,满门抄斩此人,这个人姓赵,是我一个已经不知道怎么算辈分的祖辈,他的辈分,已经高到我不知道怎么去称呼。
他的事迹,是当时赵家唯一一个跑出来幸存的三岁孩童后来编辑成书,时代传了下来,在书他的名字,叫做赵太祖。
这个赵太祖,不是大宋的赵匡胤,只是为了彰显赵家人对这个老祖宗的敬重,他是当时北京城,最有名望的风水师,师从开国宰相刘伯温一脉。
那本记录他事迹的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赵太祖已得刘基九分真传。
至于赵太祖在临死前,曾经给赵家人留了一封遗书,上面已经预测到赵家将有此劫,乃他泄露天机所致,只能留一条血脉。所以安排了一个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带着当时年仅三岁的我的另一个祖辈出逃,他只说了一句话:离开北京城,赵家可时代为贼,终有出头之日,那时红日当头,五星相伴。
事实正如赵太祖当年预测的所说,赵家难逃此劫,满门抄斩,之后几日,也就是历史上的公元1626年五月三十日九时,北京城莫名一场大爆炸,死伤无数,死者皆全身**,震惊华夏。
当日,北新桥下古井,刘伯温亲自封印的风水眼龙吟声震天。
后清代入关,不计算努尔哈赤皇太极二帝,入关之后历经十帝,按照正统来说,此次跟元朝一个灾难,由蛮夷一统华夏。
直至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轮番入侵国,尸横遍野,要知道古人称洋人为洋夷。
自此,赵太祖当年预言全部实现。
龙脉气数已尽,蛮夷入主,历经十世后洋夷祸乱。
这个故事,就记载在我家世代相传的书里,这本书的名字叫风水玄书,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除了记载赵太祖的事迹之外,还有他毕生风水所学。
而当年那个老仆人,带着年仅三岁的我的先祖,辗转反侧来到了洛阳城,在此定居了下来,本来依靠书的知识换口饭吃并不难,但是当时赵家之灾过大,老仆人不敢在表面上暴漏渊博家学,最后,竟然选择了用所知道的风水知识去倒斗儿。
这是一个不需要投入,却回报率颇高的行业,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这个倒斗儿的职业在我老赵家,时代流传了下来。
这印证了赵太祖最后一条预言:
赵家时代为贼,却不是普通的贼,而是毁人阴宅的盗墓贼。
洛阳临天下古董尽出的邙山,作为多朝古都的洛阳,有它深厚的历史化底蕴,也正是这个底蕴,加上原民风的淳朴剽悍,导致在民国时期,盗墓之风达到了鼎盛,各种散盗层出不穷,但是古墓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挖一个就少一个,导致盗墓贼之间出现了剧烈的竞争,血拼,阴谋阳谋尔虞我诈,发展到后来,单个的盗墓贼无法生存下来,拉帮结派,形成了类似黑社会势力一般存在的盗墓组织。
我老赵家,就是在当年凭借着那本风水玄书,在寻龙点穴探墓定位的本事上无人能出左右,逐渐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以赵家屯子为核心的盗墓团伙,这其更经历了很多时代的变革,最大的是新国成立之后的几次大的运动,破四旧,革等等,家里的势力遭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底蕴就是底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老赵家势力虽然有所收缩,但是在如今洛阳城的古董市场上,仍旧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而我,赵三两,正是这么一个盗墓家族的小少爷,接下来的这个故事,也正是因此展开,我是熟读了风水玄书长大的孩子,我那个年代,没有络小说,所以我只是把这本早就泛黄的书当做一本志怪小说来看,但是沐浴在五星红旗照耀下的我,并不是非常相信风水地利之说,或许单纯的对赵太祖智慧的敬佩而已。
直到今日,我决定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回想起那本书上记载的内容,我才由敬佩改为了由衷的敬佩。
或许我赵家的命运,早已经在几百年前,就被那个血洒明皇宫的赵太祖全部看透。
对的,这一切,都是命。
——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