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我的灵异档案 > 第469节 >

第469节

  “先去黄冈市。”我随口说道。
  “黄冈市?我知道,黄冈属于北湖省,也是长江流经的地方,从望江逆流而上,要经过彭泽,湖口,九江,武穴,然后到黄冈。”说起这里,小婵立即变得兴奋起来,并且对这一系列地方张嘴就来,由此可见,她早就盼望着有这一天了,甚至因为不能出去,更是将整张中国地图背的滚瓜烂熟。
  “我说的对不对?我们怎么去黄冈?坐船吗?”小婵一副快来夸奖我的小孩子模样。
  “对,你想怎么去,咱们就怎么去。”我笑了笑说道。
  “那坐船吧,不过先说好,我没有钱,所以这一路都要你负责。”小婵掰着指头,认真地说道。
  “没问题。”我点头。
  “长江,我来了,黄冈,我来了。”听到我答应下来,小婵立即高兴的把双手放在嘴边,大声的喊了起来,不过等她喊完之后,小脸已经变得煞白,呼吸也不由的急促起来,不过她的精神却异常的亢奋,眼中透着异样的神采。


第429章 连山大师
  在通往黄冈的客轮上,出现了这么一对奇怪的组合,一个穿的单薄,不畏严寒的青年,一个包的严严实实,生怕露出一点的小女孩,这对奇怪组合便是我跟小婵了。
  此时已经是第二天,而有了小婵之后,我自然不可能让她风餐露宿,只能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住酒店,吃大餐,然后坐客轮。
  在我的法力帮助下,又经过一夜的休养,小婵的精气神明显比之前好了许多,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自己,当执念爆发的时候,她的身体近乎以一种燃烧的状态,做着最后的绽放。
  因此,她也能单独自己下地行走,只要不是做一些剧烈的运动,就不要紧。
  一路上,小婵都显得很兴奋,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外出,也是生命中最后一次,因此她看的格外认真,似乎想要将一切都印在灵魂深处,直至永恒。
  “我们去黄石冈做什么?”小婵众人忍不住问了起来,毕竟她还没有过了好奇的年龄。
  “最近最佛教有些兴致,而那里据说有一座五祖寺,里面住着一位高僧,所以想去拜见一下,希望能从那里得到一些消息。”我也不瞒着,直接跟小婵说道。
  “大和尚吗?为什么不去少林寺?”小婵不解的问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少林寺虽然有名,但那里却没有我要找的人。”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小婵当成一个小孩子,而是当成平辈人去交流,而且我相信这也一定是她想要的。
  小婵听完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上前,从厚厚的羽绒服中伸出自己雪白的小手抓着我的手,精致的有些过分的小脸蛋顿时露出一股舒服的表情。
  似乎只要贴近我,她就不会再感觉到冷。
  事实上,小婵真的很怕冷,怕的有些过分,即便被厚厚的衣服包裹,仍旧感到寒冷,实际上,她并不是身体上的冷,更多的是来自灵魂上面的寒冷,因为她的身体太虚弱,无法给灵魂最安全的保护。
  因为磁场的关系,当小婵贴近我,跟我接触的时候,就等于变相的被我的磁场所保护,顿时将她灵魂感受到的寒意驱除,这也是她紧紧只是抓着我的手,就立即感觉到温暖的主要原因。
  客轮的速度并不快,加上一路走走停停,等到了黄石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我带着小婵找了一家酒店,在服务员怪异的眼神下,只要了一间房,此时小婵已经趴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不过小手却紧紧的抱着我的脖子,似乎生怕醒来之后我就消失了,让她以为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此时,在她的心里,我近乎成了她的一切。
  因此,即便是晚上睡觉,我也只能将她放在一边,任由她抓着我的衣角,而我则盘膝在床上,进入冥想当中。
  “哥哥,早上好。”第二天早上,小婵近乎有些惊慌的醒来,只不过当看到我还在的时候,脸上顿时绽放出笑容。
  现在她已经习惯叫我哥哥了,不是真正的亲人,却胜似亲人。
  “醒了?自己去洗漱,然后我带你去吃早餐。”我对着小婵说道。
  “好,哥哥等我。”小婵说完就穿上外套,钻进洗手间。
  等小婵将一切收拾妥当之后,我带着她在酒店里吃了早点,然后打了一辆车来到五组寺,说是五祖寺,实际上当年六祖也曾经在这里悟道,而五组寺也因此声名更盛。
  在很多人眼里,这里才是禅宗的圣地。
  在山门旁,竖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四行大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的出处便是六祖惠能,当年五祖决定传法,请门人各作一偈,不识文字的惠能托人书偈,便有了这首可传颂千古的偈语,并且传承了五祖的衣钵。
  当年五祖圆寂,惠能悟道,仅24岁!
  穿过山门,是一条青石板路,上面铭记了岁月的斑驳,然后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就是五祖的真身殿了。
  此时因为是清晨,寺庙来的人并不多,甚至还能听到一些和尚做早课的声音。
  在五祖真身殿中,摆放着五祖的雕像,我带着小婵恭恭敬敬的上了一炷香后,继续前进,从东面小门出去,即为南廊,也叫做六祖碑廊,里面摆放着十七面石刻,正是六祖《坛经》全本,图文并茂。
  到了这里,我反倒不再着急,一块块石碑慢慢看了过去,而小婵虽然无聊,但却很懂事,在我看这些石碑的时候,没发出一丁点声音,只是不时的随着我的步子移动。
  当我看完这十七面石刻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在另一侧,多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和尚,低眉顺目,静静的站在那里,直到我目光望去,他才展露出一丝笑容,“这位施主,家师有请。”
  “麻烦大师了。”我微笑着说道,在这个和尚来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感知到了,不过当时沉浸在《坛经》当中,加上他没有说话,我也就一直等到看完之后了。
  “不敢当,施主,请。”和尚微微一礼,然后在前面带路,绕过一栋栋大殿,最终来到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院,里面还传来阵阵爽朗的声音。
  不过在我踏入小院的一刻,屋里的声音也停了下来,然后门被打开,一个看上去六十来岁,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和尚走了出来,“今早闻喜鹊叫,便知要有贵客临门,原本以为是叶兄,直至贵客踏入寺庙的一刻,方知自己修行还尚不到家,还请贵客勿怪失礼。”
  这个和尚脸上始终挂着和善的笑容,说话不紧不慢,但却清晰可闻,尤其是他的眼睛,充满了一种睿智的光芒。
  “不知可是连山大师?”我对着这个和尚一礼,开口问道。
  “正是老衲,不过大师二字却是贵客谬赞了。”连山大师摇摇头。
  “师父老人家曾言,当代高僧,连山大师可居前三,另外两位一位在西边,数次转世,一位在天台山,闭门不出,唯连山大师尚在游戏人间,师父还跟我说过一句话,世人只知此连山为连山,却不知道此连山正是连山。”我对着眼前这位高僧,微微一礼,我相信能得到老道这么夸赞的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要知道,我国三大易书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眼前这位连山大师敢以《连山易》为名,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至少在卜算一道,当今天下无出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