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大明惊变 > 第100节 >

第100节

  但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授意下,徐有贞还是被判处死刑。明英宗却没有批准,只将徐有贞发配云南金齿卫为民。徐有贞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后来石亨和曹吉祥相继被杀,明英宗若无其事地提到徐有贞,说:“他并没有大罪,只不过石亨和曹吉祥构陷他而已。”于是下旨赦免徐有贞,放他回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明英宗虽然复位成功,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无法完全掌握局势,不得不屈从石亨和曹吉祥这类手握兵权的夺门功臣。
  徐有贞落难之时,身边只有门客马士权不离不弃,徐有贞曾经许诺将女儿嫁给马士权作为报答。后来出狱后,马士权到徐府拜访,期待徐有贞履行诺言,徐有贞却绝口不提嫁女一事。马士权也不再多说,自此离开了徐有贞。时人都称赞马士权的忠义,却鄙薄徐有贞的势利。
  徐有贞晚年住在苏州老家,一心盼望再得英宗重用,天天观察天象,自称将星位于吴,常挥动铁鞭起舞,等待佳音的到来。然而,上天再也没有眷顾他,他再也没有得到他念念不忘的荣光。不久,闻得吴地将军韩雍因出征两广而立功,徐有贞才颓丧地扔掉铁鞭叹道:“想不到天象应在这小子身上。”从此不再寄望于仕途,而是浪迹于山水之间,十余年后病逝。
  徐氏人品虽差,却颇有才华,其书法行笔流畅,气韵连贯,骨力嶙峋[8]。亦有文章才华,“放情弦管泉石之间,好作长短句,以抒写其抑塞激昂感慨”。其诗文不屑雕饰,注重通达,有辛弃疾的风格。他早年有《鹧鸪图》一诗:“披图无限江南思,不必闻声也自愁。”沉郁苍凉,缠绵凄楚,传诵一时。另有《中秋月》一词: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徐有贞倒台后,另一位阁臣薛瑄见朝政混乱,叹道:“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此句出自《周易》,意思是君子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果敢行动,流露出薛瑄对朝廷的深切失望。
  薛瑄于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初十请求致仕。明英宗“心重瑄,微嫌其老”,于是同意薛瑄告老还乡。当时,徐有贞和李贤两名阁臣都在狱中,内阁又出现了空缺。吏部尚书王翱向英宗推荐岳正入阁。
  岳正字季方,号蒙泉,通州[9]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当时,人们普遍对被宣宗朱瞻基废掉的皇后胡善祥寄予同情,但因为明英宗生母孙太后还在世,没有人敢轻易表现。岳正却正儿八经地上书,请求恢复胡皇后的地位和称号。其兄长岳端看到大惊,生怕就此惹祸,急忙夺过奏疏烧掉。明景帝时,岳正迁右赞善、修撰,负责教小内侍读书。
  岳正身材高大,有一把漂亮的美髯,极有风度,明英宗在文华殿召见,一看就很喜欢。一番交谈后,明英宗欣喜地道:“爱卿正当壮年,身体又好,不仅是我们北方人,而且是朕赐给你的进士,以后做了内阁学士,该当尽力辅助朕。”
  岳正当然满口应允。他退出去的时候,刚好遇到石亨和张軏。二人见到官职卑微的岳正竟然在这里出现,都十分惊愕,于是进去问明英宗。明英宗十分高兴,说今天选到了一名阁臣。石亨和张軏这才知道岳正即将入阁拜相,都很不满意,但表面上却向明英宗祝贺。
  明英宗又道:“岳正的官太小了,应该提拔他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石亨和张軏二人立即阻止说:“皇帝既已得其人,等他称职之日,再加官也不晚。”
  于是,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十一日,明英宗命岳正以原官入阁,参预机务。
  岳正为人跟他的名气很像,一身正气,“素豪迈,负气敢言”。此时他才是从六品,竟然能够入居相位,所以感激天恩,工作格外卖力,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劝他得到皇帝信任后再提谏言,他激动而慷慨地道:“皇上对我厚,我怕无法报答,你不能让我虚当一名谏官!”
  当时掌握钦天监的礼部侍郎汤序是石亨一党,汤序想借机罢免一些与他不和的官员,曾上奏说天灾是“奸臣”当道造成的,应该将“奸臣”全部除去。明英宗就此征求岳正的意见。岳正回答道:“汤序说的奸臣也没指名道姓,就那么一说。如果按照他的建议去寻找,只能造成人人自危。而且汤序这个人学术浅薄,怎么可能使人相信他呢?”这件事就此作罢。
  这时候,有人写了一封匿名信,揭发宦官曹吉祥的罪状。曹吉祥知道后大怒,要求明英宗张榜悬赏,找出写匿名信的人。明英宗让岳正负责撰写榜文。岳正和左春坊大学士入内阁的吕原一起入见英宗,直截了当地道:“国家行政有一定的体制,打仗的事该兵部去办,案子的事该刑部去处理,哪里有天子张榜悬赏、收买人检举的事呢?况且追查一事,不能着急,追查得紧,写匿名信的人就会隐藏得更深。”
  明英宗认为岳正说得很对,就将此事搁下不问。
  镇守大同的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他派一名使者入朝报捷,以求赏赐。明英宗让岳正问清战况。使者非常含糊,只说捕获和斩首的敌人不计其数,俘虏全部在战场附近的树林间斩首了。岳正打开地图,反问使者:“这里都是沙漠地带,哪有什么用来斩首的树林?”
  使者本来就是冒功邀赏,见岳正揭发出来,无言以对。
  经此几事,曹吉祥和石亨都对岳正怀恨在心,不断在明英宗面前构陷岳正。七月初十,岳正入阁刚好一个月,被谪为钦州同知。临上任前,岳正回家探望老母。兵部尚书陈汝言趁机指使人诬告岳正夺占公主皇庄的农田。于是,岳正重新被捕回京,杖一百,然后流放到大西北肃州去戍边。
  兵部尚书陈汝言还不肯罢休,暗中嘱咐解差要给岳正苦头吃。解差特意给岳正戴了一副很窄的小号木枷,双手完全不能活动。夜间在驿站住宿,不卸枷。岳正两手同夹在木枷中,气血不通,几乎就要死去。
  路过涿州时,有个叫杨四的侠义之士不满朝政,听说岳正是因忠直而被奸臣所害,便决定设法救岳正一命。杨四设下宴席,请押解岳正的解差喝酒,等解差大醉后,杨四设法脱去岳正双手的刑具,用刀刳大了木枷孔的边沿,这样刑具就成了摆设,岳正的手就舒伸自如了。等到解差醒来,杨四立即送上了一大笔银子,请他们对刑具被改造一事视而不见,这才救了岳正一命。
  岳正在肃州戍所的时候,明英宗曾对人道:“岳正倒好,只是大胆!”
  岳正听说后,立即挥笔自画了一幅像,写上英宗的话,末尾写上:“有自京师来者,传天语于正曰:‘岳正倒好,只是大胆。’或以贺正曰:‘上念如此,行召公矣。’曹生为写陋容,遂隐括其辞,题于上云:岳正倒好,只是大胆,惟帝念哉,必当有感;如或赦汝,再敢不敢。尝闻古人之言,盖将之死而靡憾也。”
  岳正已经知道皇帝是了解他的,也没有忘记他的好处。倘若他改掉大胆的习惯,就会得到重用,但他却表示,宁死也不会改变[10]。
  显然,明英宗复辟后,内阁并不平静,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局的不稳定。在这些进进出出的阁臣们身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任吏部尚书王直要庆幸当初杨士奇抑制他不让入阁了。明英宗复辟之初,对石亨和曹吉祥恩宠无比,视为心腹,言听计从。石、曹等人,分据要害,操生杀之大权,处处以“功臣”自居,骄纵恣甚,不可一世。
  在景泰年间,石亨即对文臣节制武臣之制不满,数以为言,但当时于谦尚为兵部尚书,石亨始终未能如愿。英宗复辟后,石亨以其功臣之身,再次建言。至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六日,明英宗谕户部、兵部二部官说:“我今复位,凡百行事宜,当遵祖宗旧制。各处巡抚提督等官,是一时权宜添设,宜即将各官取闲。其各处边备及军民事务,令总兵等官兼理。事有不便及官有不法,从巡按御史究治。重者奏闻区处。”
  从此,巡抚之官不兼提督军务。此后不久,各处巡抚兼督军务官纷纷调动改职。如总漕兼巡抚凤阳、提督军务的王竑改浙江参政,云南巡抚兼督军务的右副都御史郑禹改福建副使。
  石亨更加得意,恃宠而骄,大树其党,颐指气使,欺上瞒下。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天顺元年(1457年)五月二十三日,监察御史杨瑄上奏弹劾石亨怙宠专权。石亨得知后,立即泣诉于明英宗朱祁镇面前,说杨瑄凭空诬陷。明英宗为了抚慰石亨,令工部为其建造宅第,以示恩宠。这所宅第一直到年底才完工,华丽逾制。
  有一天,恭顺侯吴瑾陪明英宗登临翔凤楼。明英宗看到石亨新建的宅第,宏伟华丽,十分惊讶,便回头问吴瑾:“此为谁家宅第?”
  吴瑾是蒙古人,其伯父吴克诚和父亲吴克勤都在土木堡一战中英勇战死。他为人正直,历来不满石亨弄权,有心要揭发石亨的专横,便故意回答道:“这一定是王府。”明英宗笑着说:“不对,这里哪儿来的王府。”吴瑾说:“如果不是王府,谁敢斗胆这般狂妄,修建如此豪华逾制的住宅?”
  明英宗默然无语。之后问清是石亨的宅第后,对身边的宦官说:“石亨恣横,无人敢发其奸。”自此渐恶石亨。
  而石亨却毫无觉察,“无日不进见,数预政事”。如果他所请奏的事得不到明英宗的批准,“艴然见于辞色”。为人臣子,竟然敢公然给皇帝脸色看,他后来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即使明英宗没有召见石亨,石亨也要借故进宫。明英宗不胜其烦,发脾气说:“阁臣有事,须燕见。彼武臣,何故频见?”特意召负责皇城宿卫的恭顺侯吴瑾面谕叮嘱:“武臣非奉诏,不得擅入左顺门。”这实际上是针对石亨之举。
  大学士李贤见明英宗已经开始意识到石亨之辈骄横,便趁机提醒皇帝道:“石亨等人以‘夺门’居功,可‘夺门’二字怎么能流传后世?皇位本来就是陛下的,如果是夺,那就不正常了。况且,当时郕王病入膏肓,势将不起,那时候,群臣定会上表请皇上复位,名正言顺,又何必夺门呢?幸亏当时成功了,万一失败的话,石亨等人死不足惜,可陛下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石亨这些人无非是利用陛下图富贵,哪里有真正为社稷之心?”
  明英宗仔细思量,这才恍然大悟,立即命将“夺门”改称为“复辟”,即真正合法的世系恢复了皇位继承权。自此,明英宗对李贤愈加信任。
  明英宗得到李贤的提醒后,仔细观察石、曹等人的所作所为,终于慢慢地意识到:这帮“功臣”原是奸诈险恶之徒,不可久留。明英宗曾向李贤问计:“此辈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门,为之奈何?”李贤对答说:“陛下唯独断,则趋附自息。”
  于是明英宗便采取措施,打算一步一步地收拾石、曹等人,这便成为锦衣卫门达、逯杲相继得到重用的根本原因。
  石亨一党中最先倒台的是陈汝言。因为陈汝言是兵部尚书,身处要害,为将其先行剪除,明英宗密令锦衣卫指挥佥事逯杲侦查陈氏不轨之事。
  陈汝言,字时献,陕西临潼人。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景泰中,依附石亨,迁户部右侍郎。天顺元年(1457年)以迎立功,于同年六月迁兵部尚书。当然是在前任兵部尚书徐有贞倒台后的事。
  逯杲原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朱骥手下,朱骥受岳父于谦牵连被削职流放后,逯杲代任朱氏之职。其人强悍阴鸷,得到明英宗密旨后,立即着手侦查。他效率极高,第二天就向明英宗回报。
  原来明英宗曾命兵部给叔叔襄王朱瞻墡增加护卫,当时朝野上下见襄王朱瞻墡恩宠无比,只在明英宗面前提了一句,被逮下狱的按察使王槩就被放了出来,还立即升为大理卿。可见走襄王朱瞻墡的门路是一条升官发财的捷径。因此,京卫中希望去给襄王朱瞻墡当护卫的人不在少数。于是,负责这件事的兵部尚书陈汝言就奇货可居了,他因此大力收受贿赂,专擅选调。
  明英宗得知后大怒,立即命言官弹劾陈汝言。结果陈汝言被逮捕下狱,从他家中抄出了财货巨万。英宗怒不可遏,下令将抄出的赃款摆在大内廊庑之下,召集大臣去看,愀然道:“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言语之间,流露出皇帝对于谦被杀一事的追悔态度。当时石亨也在场,低头无言以对。陈汝言之后一直被关在监狱,于天顺五年(1461年)十二月死于狱中。
  此后,明英宗对逯杲信任有加,逯杲也“摭群臣细故以称帝旨”。当时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外戚会昌侯孙继宗兄弟仗势抢夺官田,逯杲上奏弹劾,张懋等勋贵们被迫服罪,还田于官,事情才算了结。张懋是张辅之子,孙氏兄弟则是孙太后亲弟弟,逯杲不畏权贵,由此名声大噪。他此时官职虽然不及锦衣卫指挥使门达,但势力却在门达之上,门达都不敢与其争锋。逯杲察觉到明英宗不满石亨作为,便暗中派人伺机窥测石亨的隐私,希望能抓住把柄。
  当时石亨执掌京营兵权,侄子石彪英勇善战,镇守重镇大同。有人密告石彪骄纵。明英宗顾虑倘若石亨叔侄二人内外呼应,对京师将构成巨大的威胁。天顺三年(1459年)七月,明英宗召石彪还京。石彪贪恋权势,竟然拒不从命。为了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石彪指使大同千户杨斌等人入京,联名保奏石彪为大同守备,在奏书上签名的有四十九人。
  石彪虽然居心叵测,但到底还是武将出身,在政治和策略上显得相当幼稚。当时大同有十五个卫,三个千户所,一卫下有五到六个千户,总数是五十一人。此时,竟然有四十九人保奏石彪,这只能表明大同的军队几乎全部在石彪掌握之中。明英宗当即疑心大起,命逯杲审讯杨斌等人。逯杲手段毒辣,杨斌等人抵不过严刑拷打,如实招供出保奏一事是受了石彪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