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大明惊变 > 第103节 >

第103节

  [7]此孙镗即是在北京保卫战中,率五百明军击退瓦剌军、在西直门外被明军拒入、不得不在城下与瓦剌血战的人。后因贿赂大宦官金英,被人揭发出来,论罪当斩,景帝念他多有军功,特别恩典宽恕。又,嘉靖一朝还有个孙镗,武艺矫绝超群,所带双刀,人不能举,是松江一带的抗倭名将,倭寇闻名丧胆。孙镗因每战必捷,渐生轻敌之心。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春,一股倭寇结聚在松江府境西部烧杀淫掠,又乘船渡泖湖,意欲袭攻府城。孙镗得知后,即与部下数人,乘马飞奔,突入敌后。鏖战竟日,箭尽弦绝,而后援不至,不得不撤退。回至石湖桥,半渡,寇船伏兵四起,孙镗落水,因不会游泳,被倭寇用长矛刺进腹部而死。后朝廷封赠为光禄丞,松江民建祠以祀。
  [8]徐有贞真迹《有竹居歌》现藏上海博物馆。
  [9]通州:今北京。
  [10]石亨和曹吉祥相继被杀后,英宗感慨地对大学士李贤道:“岳正曾经主张要诛除这两个奸贼(指石亨和曹吉祥)。”李贤趁机对英宗说:“岳正家有老母,请陛下把他放归老家吧。”英宗顺势将岳正赦免。岳正回到老家通州,做了一个平民百姓。宪宗朱见深即位后,召岳正复原官,并且作经筵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纂修《英宗实录》。岳正还朝后,自以为应当大用,不想内阁大学士李贤却安排他当南京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办学事。岳正对此很不高兴。有人便趁机兴风作浪,伪冒岳正的名字写了一封弹劾李贤的奏疏。李贤不明所以,对岳正衔怨在心。不久,岳正被贬为兴化知府,后致仕还乡。岳正没有儿子,女婿却都是名臣,大学士李东阳(孝宗、武宗两朝阁臣)和御史李经都是他的女婿。
  [11]石亨府宅所在街道,曾叫石大人胡同,现为外交部街。
  千古英雄共一心
  ——大明惊变大事编年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取消中书省,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唯存中书舍人,以政归六部。
  洪武十五年(1382年)锦衣卫正式成立,设指挥使一人,秩从三品。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其属有御椅、扇手、擎盖、幡幢、斧钺、銮舆、驯马七司,秩皆正六品。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因有罪官民,多不尽由三法司,其重者辄令收系锦衣卫狱。治狱之人多非法凌虐,朱元璋令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理,诏内外狱皆归三法司,罢锦衣狱。明成祖朱棣时复置,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死,立朱标第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时,于谦出生于杭州钱塘太平里(今浙江杭州祠堂巷)。闰五月初十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同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为明朝第二代皇帝,史称建文皇帝。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当朱允炆准备削夺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权位时,朱棣公开反叛,聚集将士,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由此揭开了明朝历史上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序幕。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胜利而告终。朱棣于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文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后,为了处理政务之需,决定起用一批资浅而干练的文臣参预机务。八月一日,选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同预朝廷机密重务。九月间,又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和胡俨等同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七人朝夕侍从左右,协助皇帝办理政事。因其在大内殿阁行事,故称“内阁”。内阁参预机务从此开始。不过,此时的阁臣品秩远在六部尚书之下,而且不设官属,不辖诸司事务。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开始由六部尚书兼任大学士,阁职渐崇。明英宗天顺以后,阁权益重。明世宗朱厚熜鉴于前朝宦官专权,更使阁臣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决定方针大计,检准诸司题奏,草拟皇帝诏令,俨然成为百官之长。
  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队总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船,其中,最大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其次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船队由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刘家港)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州五虎门扬帆启航,开始了长达两年多之远航。
  永乐十四年(1416年)于谦十九岁,与翰林董镛女订婚。两年后,正式娶董氏为妻。
  永乐十八年(1420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又在东华门北设立东厂,专理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朱棣担心外臣徇私,不能反映实情,特命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从此,太监提督东厂,成为常例。太监作为提督,具有随意逮捕、刑讯臣民的特权。朱棣为平衡锦衣卫与东厂权势,既由锦衣卫调充东厂属员,又令东厂太监监视锦衣卫,使之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明朝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于谦会试中式,主考官大学士杨士奇、侍读周述视其为“国士”。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年六十五。八月初十,灵柩至京,皇太子朱高炽迎入仁智殿,加殓纳梓宫。九月十日,被奠谥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事隔百余年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立皇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进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蹇义、金幼孜、夏原吉等秩,又进大学士杨荣工部尚书,从此文渊阁者均相继进尚书,阁职渐重。大学士为正五品,比正四品的知府还低。尚书正二品,大学士兼尚书后,品级才符合执政官地位。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一日,明仁宗朱高炽卒,年四十八。上尊谥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献陵。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是为明宣宗,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宣德元年。尊母后张氏为皇太后,立正妃胡善祥为皇后。汉王朱高煦(朱棣第二子)谋反,朱瞻基御驾亲征,擒叔父朱高煦。朱高煦及诸子先被囚禁,后被杀。
  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废皇后胡氏,立孙贵妃为皇后,立孙贵妃所生之子朱祁镇为皇太子。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逝世,年三十五。上尊谥章皇帝,庙号宣宗,葬景陵。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拥太子朱祁镇为帝,是年九岁,即为明英宗,年号正统。以王振为司礼监,明朝宦官乱政自此开始。
  正统元年(1436年)闰六月十四日,巡抚河南、山西兵部右侍郎于谦上疏言十事:接济边储,优养军士,减省吏役,清理军伍,查勘逃户,禁止揽纳,中纳盐粮,取用监生,辩理刑名,存恤孤老。疏下礼部,由大臣会议。除官府给予在途军士口粮,恐造成淹留难行,监生不勤慎者宜黜退为民外,其余均如于谦所言,付诸实施。
  正统三年(1438年)于谦之子于冕与提刑按察使司副使邵悰之女结婚。
  正统九年(1444年)于谦之女璚英嫁给锦衣卫武官朱骥。
  正统十年(1445年)于谦妻子董氏去世。于谦与妻子感情深厚,终身不纳侍妾,也未再续娶。
  正统十二年(1447年)于谦五十岁,父于仁(字彦昭)病故,泣请回乡守制。朝廷不许,令有关部门办理营葬事,遣行人汪琰谕祭。于谦回乡参加葬仪,请吏部尚书王直作墓表。墓表言:“公,子二:长即谦,今为大理寺少卿;次泰;女一,嫁钱塘朱济。孙男一,即冕;孙女一,即璚英。”于谦事毕回京,恢复兵部右侍郎职,留部理事。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五十一岁,佐兵部尚书邝埜经画军务,奏遣兵将,镇压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起事。于谦母丧,复恳守制,朝廷以边事紧张,不许。于谦于丧事完毕后返部理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入寇,英宗听信王振之言,御驾亲征,土木堡一役,明军溃败,英宗被俘。京师大震,有迁都南京之议,于谦力加阻止,决定战守。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是为明景帝,又称明代宗。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瓦剌首领也先挟英宗大举入犯攻北京,京城告急,景帝亟诏各地诸王遣兵入卫京师,命兵部尚书于谦提督诸营,将士皆受其节制,都指挥使以下不听从命令者可以先斩后报。于谦保卫北京,也先溃退,拥英宗北逃。京师之围遂解。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英宗还京,百官于安定门迎接。景帝迎拜英宗于东安门,又送英宗至南宫,大赦天下。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皇太子朱见深(明英宗子)被废,立皇子朱见济(明景帝子)为皇太子。加于谦为少保,兼太子太傅。
  景泰四年(1453年)石亨举荐于谦子冕为府军前卫副千户。于谦恳辞:“决不敢以子滥功。”仍不获准。回家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不辜负朝廷奖勉之意。十一月,皇太子朱见济亡故。于谦一品秩任期届满,例封四代。
  景泰五年(1454年)时序失和,雨雪不降,有灾异象。于谦数次上疏请求罢职,景帝再三挽留。御史钟同、礼部郎中章纶请求复立沂王为太子,景帝怒而收捕钟、章二人。于谦请求解除兵权,告归田里,又不允准。
  景泰六年(1455年)于谦五十八岁,所居仅蔽风雨,景帝赐给房屋,恳辞不允,仅将平日所赐袍带、金帛、图书、盔甲之类移入,以封条贴于门上,仍居旧庐。
  景泰七年(1456年)于谦勤于王事,自奉又过于俭约,身体亏损,风痰疾作。帝迫太监兴安、舒良看视,又追太医董宿视疾。病少,于谦多次请求罢职归乡,仍不获准。景帝特降手敕谕留,可免朝参。十二月,景帝病重,于谦同百官问安于午门外。同御医董宿进宫问疾。
  景泰八年、天顺元年(1457年)春正月,景帝病重而储位未定,中外忧惧。正月十七日,徐有贞、石亨等迎英宗复位。正月二十一日,英宗告即位于宗庙陵寝。下诏大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当日即命徐有贞以原官兼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次日,加兵部尚书。不久又以夺门之功,封石亨忠国公,张軏为太平候,张輗文安伯,杨善兴济伯,曹吉祥之嗣子曹钦都督同知。逮捕于谦和大学士王文下狱,诬以迎立外藩之罪,正月二十三日遇害。临刑时,于谦神色不变,口占辞世诗一章,从容就义,年六十岁。抄没,家无余资。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贬生母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后汪氏复为郕王妃,削孝肃皇后杭氏谥号,皆称孙太后制行之。二月十九日,郕王死,诏丧葬悉依亲王例。毁所营寿陵,葬之西山,谥曰“戾”,以其后宫唐氏等殉葬。三月初六,英宗复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
  天顺三年(1459年)石彪谋镇大同,明英宗觉其诈,以罪下狱。十月,英宗罢石亨之职,绝朝参。石亨败。
  天顺四年(1460年)正月二十四日,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等奏石亨怨望益甚,与其从孙石浚制造妖言。而且蓄养无赖,专伺朝廷动静,不轨之迹已著。廷臣皆言不可轻宥,乃下石亨于诏狱。从“谋叛律”应斩,籍其家。二月十六日,石亨瘐死狱中,英宗命革“夺门”功,穷治石亨党羽,由石亨而得官的尽行罢黜,朝署一新。
  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太监曹吉祥反失败,其家无论大小尽诛。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明英宗朱祁镇死于乾清宫,年三十八岁。临死罢宫妃殉葬。上尊谥睿皇帝,庙号英宗,葬裕陵。正月二十一日,皇太子朱见深正式即皇帝位,是为明宪宗,时年十八岁。大赦天下,以翌年为成化元年。宪宗即位后不久,为于谦平反,赦免于氏家人。于谦子于冕任兵部员外郎,上疏申诉,宪宗遂恢复于谦官职,赐祭。于谦婿朱骥再度出任锦衣卫长官。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进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塞北穷冬候,无风也自寒
  ——蒙古大事记
  1352年,郭子兴起义,朱元璋参加起义。
  1353年,伊利汗国灭亡。
  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
  1361年,元将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发动内乱。
  1363年,元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图坚帖木儿叛,投奔孛罗帖木儿。
  1364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解除孛罗帖木儿兵权,孛罗帖木儿举兵逼京师,复其职。
  1365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遣人杀孛罗帖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