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读本 > 六、天坛:对天的敬畏与感恩 >

六、天坛:对天的敬畏与感恩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差不多同时完工(1420年)。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他所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到天坛大祭天地。

这座祭坛自建造至今,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雨,如今它还静卧在北京的南城。这个占地面积比紫禁城大近四倍的庞大庙宇群,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四方之人。这座祭坛不仅风景绝佳,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和谐的追求。

雪后远眺天坛

天坛中的神

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皇帝带着群臣来这里祭祀,祈祷天赐给好年成。圜丘则是冬季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此时的祭祀带有感谢天帝赐予人间恩德的意思。有时遇到旱灾、水灾,皇帝也会带着文武百官来此祭祀,祈祷平安。

天坛是帝王祭天的地方,一般百姓是不能在此祭祀的。但是,天坛表达的对天的敬畏与感恩的思想,却不仅仅属于帝王,它凝结的是中国人对天崇拜的观念。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有对天的崇拜。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或者说是天神、天帝,是控制着大地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力量。人的祸福,自然的收成等,都受到这种神秘力量控制。天只崇尚善行,如果大地上出现了自然灾害,往往被看成是天对人间做错事的一种警示,提醒人要修正。古代中国人遇到祸害的时候,往往说:“这是老天的惩罚。”清朝光绪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天坛大火,祈年殿被完全烧掉,光绪皇帝大惊失色,宫中的大臣面如死灰,普遍认为这昭示着某种天象,是不祥之兆。但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天并不常常是惩罚,它更多地表现为宽容和爱怜,人类在它温暖的怀抱中安详地生存。所以古代中国人对天又有一种感恩的心理。

中国人所祭祀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种人格神,被祭祀的天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中国人从来没有将天偶像化。与其说中国人将天看作一个神灵,倒不如说中国人更偏重于将天看作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天敬畏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但天神崇拜的宗教性的一面日渐淡化,哲学家、思想家更愿意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圜丘坛   天心石

蓝天白云中的天坛

有一首古老的北方民歌《敕勒歌》这样写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广袤的天际下,有无边的绿色世界,绿色的世界里,轻风徐徐,牛羊成群,人们安宁地生活。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休养生息、和谐成长。

中国人说苍天,意思是蓝色的天,这个蓝色的天幕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也激荡起人们崇敬的心情。蓝色,意味着静穆、幽深、神秘,虽然不可把握,却有无限的美;天虽然在遥远的苍穹,但却是这世界一切创造的动力。天给人与万物以生命,滋育着大地,耕云播雨,大地上的一切,都沐浴在天的圣洁的光辉中。天就是创造生命的源泉。

天坛   祈年殿

天坛不同于紫禁城以黄色为主调的设计,而以蓝色为主色,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祈年殿、皇穹宇屋顶的琉璃瓦都是蓝色的,就是四周的墙壁上,也以蓝色的琉璃为主调。进入天坛,就进入了一个蓝色的世界。

蓝天,是天坛的背景,天坛的一切设计,都是依托这样的天幕而创造的。没有蓝天,便没有天坛,蓝色的天幕中显露出的蓝色宫殿,就是天坛设计者追求的天人和谐的境界,这是中国人心中的最大梦想。

只有在蓝天白云之中,才能充分展现天坛的魅力。在蓝天白云之下显现的祈年殿的英姿,是一种极至的美。

紫禁城以南门为正门,天坛则以西门为正门,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天门乃是西门。从西门进入天坛,映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柏树林。巨大的天坛其实都是在这古柏掩映之中,在天坛的任何一个处所,都可以感到这绿色。如你站在高高的丹陛桥上,满眼是苍翠浓郁的柏树林。今天看到天坛中的古柏,有很多树龄在五百年以上。天坛在突出蓝色的同时,还突出绿色。绿色世界烘托着天坛的主殿,烘托着天。按照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系统,绿色代表庶民,蓝色代表天,绿树烘托蓝天,表示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怀着敬慕的心情,环拱在天的左右。

圜丘坛全景

敬畏自然

天坛通过巧妙的设计,突出这一建筑群的神性,寄寓着敬畏自然的思想。

天坛是一个靠近天的地方。细心的观赏者,一定会注意到天坛的收缩性结构。这种结构,使人仰望上天,并感觉到自己在通向上天。

圜丘坛的坛面呈圆形,共分三层,无论你从哪个门拾级而上,你都会感到这是一个不断被收缩的圆形世界。三层汉白玉台基的最下一层,按照中国人的计量方法为21丈,中间一层为15丈,而最上一层为9丈,到了圜丘坛的平面,经过一层一层扇形分布的艾青石石板,收缩到中间的一个圆石,那就是所谓的天心石,古代中国人认为那里是天的心脏。祭天的时候,天的神牌,就放在天心石上。接近圜丘,就是一步一步走近天心石的过程,它表达了步步近天的意思。圜丘坛的上面没有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苍穹,这就是天。

丹陛桥是天坛中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通道。走到这座桥的末端,过了祈年门,一座大殿完整地显现在你眼前,这就是祈年殿。站在祈年殿前的院落中,注视着这座神奇的宫殿,它的收缩性结构更是一览无余。外部的三层台基之上建有祈年大殿,大殿被高高的楠木柱撑起,上面有三重屋檐,层层收缩上举,在它的最高处乃是鎏金的攒顶,直入云霄,通向上天。

天坛   祈年殿

天坛还以数的方式来突出天的尊严。民间有这样的话:“天坛走一走,到处都是九。”“九”在天坛中是个无处不在的数字。中国人对数字的崇拜由来已久,这不光是因为数字中包含着神秘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以数来表达意念的传统。在中国人的数字观中,“九”是天的数。在“十”之下,最大的奇数是“九”,而“十”代表圆满,中国人一般避免说“十”,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过分追求完美反而招致灾难。所以,“九”代表最高、极数、无限。

圜丘坛以天心石居中,向外是九层石板,呈扇形展开,第一层为九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九块。祭祀时将放在皇穹宇中的“皇天上帝”像放到天心石上,象征着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如果你登祈年殿大殿,细心数一数脚下的台阶,三层汉白玉底座,每一层的台阶数都是九的倍数,表示天是至高无上的。

天坛形象地展示出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一思想在今天尤其显示它的价值。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与生俱来。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未来。对自然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不是无休止地掠夺、疯狂地索取,而是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天坛的重要启示。

祈求百姓安康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最中间的四根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间的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再与最里层的四柱相加,就是二十八根楠柱,代表二十八星宿——那是中国人对星象的概括,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祈年殿顶端的九龙藻井,是一大片精妙绝伦的彩绘。它周长为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祈年殿中包含着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等天地运行的图式。

祈年殿建筑结构对于天象和天地运行图式的模拟,体现了天坛祭天的神圣目的。天坛祭天不是祈求帝世长久,也不是祈求战争胜利,而是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百姓获得丰年安康。这是一个神圣的目的。

人与天的交融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是亲切的。雄伟的天坛就是为天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融而建造的。

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天坛声学现象,其实就是想象中的人天交流的模拟。

圜丘中心的天心石,被视为天所居之位。站在天心石上说话,那是一个贴近天的心脏的呼唤,你会听到声音从脚下升起,从四周返回,宏大的声音,在这个模拟的天国中回响,那回声似乎是天在对你说话。我们知道,这是声学现象。声音沿着光滑的台面向外传播,遇到圆周上等距离的栏板,迅速返回,和原声汇集在一起,形成众音汇集的效果。

祈年殿内藻井

天坛著名的三音石也是出于人天交流的精妙设计。在皇穹宇殿前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响;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两声回响;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响。这三块石板又被称为“三才石”,象征天、地、人冥冥之中的契会。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因为皇穹宇下边的地板和殿门以及殿内神龛上面的殿顶形成了一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站在三音石上说话,声音可以沿着斜线直接传入殿内,碰到圆形殿壁和圆顶后,再返回到殿外,由于声波传递距离不同,所以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声。

在天坛皇穹宇内游览的时候,你会发现常常有人站在墙边,对着墙,一个人说话,而从远处的墙边传来回应的声音:“听到了。”这就是所谓的回音壁。它是皇穹宇的外围墙,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对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清晰地听到。因为墙面内圆而光滑,声波波长比圆墙半径小得多,声波以束状沿墙面折射到对方,造成了人们所说的天人交流现象。

来到天坛,登高一望,满眼绿林,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在这雄伟和远大之中,忽然感到人的渺小。其实,天坛并非证明天的伟大和人的渺小的,更不是让人匍匐在苍天之下,诚惶诚恐。天坛是让你感受到融入天地中的乐趣。人虽然是一个微小的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当你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天地中,就会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生生不息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