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读本 > 三一、中国服饰的东方神韵 >

三一、中国服饰的东方神韵

中国在服装上有独特的创造。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发明了丝绸。18世纪前后欧洲掀起洛可可思潮,贵族在舞会中穿着中国式的服装,成为当时的时尚。今天,我们在日本正仓院看到的中国唐代衣服的实物,色彩鲜艳,质地轻柔,款式流畅而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见那时的中国服饰在世界上就占有重要位置。

典雅的唐装

APEC会议的重要一幕,是出席会议的各国首脑穿着主办国提供的服装,集中亮相合影,这是采访会议的记者最喜欢捕捉的场面。各国所提供的服装一定要考虑能反映这个国家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传统。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主办国中国提供给各国首脑的服装是唐装。它一出现,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那种充满浓郁民族特点的样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装,与唐代有关,因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以这样的朝代为这种服装命名,说明对中国古老文化的认同。但这并不表明唐装就是唐代流行的服装样式。今天人们使用的“唐装”一词,其实是对中式服装中一种特殊样式的称呼。

明代比甲复原图

唐装是20世纪形成的服装样式。它是在清代满人服装(主要是马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融入了一些西方服装的元素,男女款式都有。中国导演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橘子红了》曾经对女式唐装有集中展示,剧中女主人公秀禾前后穿有几十套唐装,它以清代宫廷的格格服为基础,结合现代服装的小立领形式,运用上等的真丝面料,在衣服上手工绣上体现中国风格的各式花朵,显得典雅细腻,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一般谈到唐装,总要提到它的四大要素:一是对襟,女式唐装多是斜襟,这样的处理既有民俗化的特征,又不失优雅的风韵;二是立领,唐装从上衣前面的中心开口,立式处理,突出人颈项的美感,又有落落不凡的气度;三是连袖,衣服的主要块面与袖子没有接缝,如女式唐装采用格格服的马蹄袖,宽宽大大,显得飘逸洒脱。四是盘扣,扣子不用机械制作,而用布匹纽结而成,手工制作,显得很有品位。

唐装一般都有花卉文字图案装饰,这可以说是唐装的生命。这些花卉文字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今天在中国,每逢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穿上唐装,因为唐装有吉祥和祝福的意思。唐装上一般绣有团花,花朵呈四周放射或旋转样式,花卉有牡丹、梅、兰、竹、菊等,这些花卉在中国都有象征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梅花象征高洁。也有的服装绣上福、禄、寿、双喜等文字图案,给穿这种服装的人带来好心情。

陈逸飞的油画,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旗袍的惊艳

中国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影星张曼玉的26款旗袍造型,色彩优雅细腻,风格温婉清丽,让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又一次欣赏到身穿旗袍的东方女性的百般妩媚。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的女子旗袍是上海人的创造。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和中国南方服饰以及西洋晚礼服的融合,高领,紧身,贴肉,无袖,两边高开叉,加上烫发、高跟鞋、玻璃丝袜、胸花,充分显示女性的体态美和曲线美,同时有一种端庄、稳重、雅致的风格。

在20世纪上半叶,旗袍和外来的西式大衣、西式短大衣、西式马甲的组合,成为中国电影女明星最时髦的服装,全国无数电影女观众竞相仿效。

清   乾隆妃梳妆图

旗袍的美,含蓄细腻,活泼又不流于张狂,优雅大方而合于自然天性,充分考虑东方女子身材的特点,突出了女子的性感和曼妙。同时,旗袍又利用中国服装面料多样化的特点,注意色彩和款式的变化。旗袍的流行,一改世人对中国服装单调保守的印象。这种具有东方神韵的服装样式,像一缕清风,吹到了世界上的很多角落。一直到今天,旗袍仍然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

敦煌130窟   都督夫人礼佛图

自然本色的蜡染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蜡染。汉代丝绸之路的交流物品中,就有蜡染。新疆出土的北朝文物中,有蜡染衣物。到了唐代,蜡染技术已经成熟。敦煌莫高窟130窟的壁画上,还有表现唐代蜡染的画面。

贵州   苗族蜡染背扇

唐   周日方   簪花仕女图(局部)

在中国服饰史上,蜡染是一种流传时间长、流行范围大、使用领域广的服装工艺。从新疆到东北,从西南边陲到江南水乡,蜡染工艺都有流传。贵州是蜡染最普及的地方,贵州女子特别喜爱这种服装形式,至今在贵州有些地方,女子们穿戴的衣服、头巾、围腰、裙子等,大多都是蜡染制成的。

蜡染至今还有其活力,这是因为它具有本色自然的美。

蜡染是在布匹着色的过程中,以蜂蜡作为防止染色的材料,从而形成特殊的效果。蜡染的制作过程是:先熔化好蜂蜡,用铜制的蜡刀蘸着熔化的蜂蜡,在白布上画出纹理。等到蜂蜡干了之后,将布匹放到事先准备的蓝靛缸内染色。染好之后,用沸水煮去蜂蜡,再用水冲净。这样就会在蓝色的底布上显现出白色的纹理——因为蜂蜡是防染的。

在染色的过程中,会出现奇特的冰纹现象。因为蜂蜡干了之后,会产生一些裂纹,这些裂纹在染色的过程中渗透进色彩,于是形成了如冰花式样的美妙纹理。这样的纹理不是人工的,是自然天成的,它对于蜡染就像开片之于瓷器一样,可以说是蜡染的灵魂。

绚烂的戏剧服饰

戏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服饰是从人们平时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服饰很多重要特点凝固在戏剧服饰中。

戏剧服饰又称“行头”。戏剧中的角色行当,都有自己的行头。在舞台上,一般通过行头,就能判别出角色的身份。如旦角,因为服饰的不同,又有青衣、花旦等分别。青衣旦,又称正旦,是戏剧旦角的主要角色,她们一般是端庄正派的人物,以青年和中年女性为主(老年女性则为老旦),如《孟姜女哭长城》的孟姜女、《祭江》里的孙尚香、《三击掌》里的王宝钏等。在服饰上,青衣旦穿戴素雅,一般穿青褶子,所以人们又称青衣为青衫。花旦在服饰上与青衣明显不同,她们一般是天真活泼的少女,戏服也极尽妖娆曼丽之态。花旦多穿着短衣或裙袄,配上坎肩、围裙等,并在腰前系有饰物(又称四喜带),这形成了戏剧服饰中最美丽的行头。

中国戏剧的服饰注意与人物性格、身份甚至心情相配合,如青衣的角色多是生活坎坷,性格抑郁,她们的服饰相对以冷色调为主。而花旦与之完全不同,她们的性格多开朗活泼,这与其花枝招展的服饰正相合。

中国戏剧服饰体现出传统美学追求的镂金错彩的美。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形象就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出著名的戏剧写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大军所追,妻儿也在乱军中失散。赵云单枪匹马,闯入乱军之中要救出刘备。戏剧中写赵云不可一世的气势,一人纵横,万人难敌。既写出他的大将气度、他的赤胆忠心,更突出了他的英武之气。赵云的服饰体现出中国戏剧武生的特征,脸上涂红色,象征赤胆忠心、英勇无畏。身穿华丽袍服,披龙纹披肩,背后插着四面三角形缎质小旗,随着人物舞动,小旗翻飞,身上的服饰如流光闪动,凛凛有生气的人物形象跃然台上。

中国戏剧服饰中旦角的水袖极有魅力。宽宽大大的袖子,在人物的舞动下,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叫水袖。学习戏剧的人要学甩水袖,这可不是轻易掌握的本领。水袖甩得好,与女子曼妙的身躯相互辉映,会产生特殊的戏剧效果。伴着咿咿呀呀的唱腔,旦角轻展水袖,在空中飞舞,将观众带入缠绵悱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