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读本 > 三六、功夫与蹴鞠 >

三六、功夫与蹴鞠

中国人有爱好体育的传统,将体育当作健身和娱乐的重要手段,如端午赛龙舟、清明荡秋千、重阳登高;同时还将体育和提高人生智慧联系起来,如中国人发明的围棋、象棋等棋类比赛,就将人生的体验赋予其中。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传统延续的时间长,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如射箭、相扑、蹴鞠、摔跤、马术、武术、杂技等,其中像武术、杂技等很多体育形式,可以说是中国的“绝活”。这里谈谈武术和蹴鞠两种形式。

天下功夫出少林

武术,又称功夫。说起中国功夫,人们马上会想到李小龙,他的功夫片风靡世界。这位英年早逝的功夫高手几乎成为中国功夫的化身,他在拳术、剑术、刀术、棍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三节棍等功夫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李小龙的功夫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之上,他的功夫是对中国武术出神入化的发挥。

在中国武术界,有一个寺院极负盛名,这就是少林寺,在这个寺院产生的少林功夫,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初创于公元5世纪末年。6世纪时有一位佛教大师菩提达摩在此修禅,面壁九年,修出了他的壁观禅法,此寺因而名闻天下。后人又把少林功夫的初创权给了这位大师,说因他长期静坐,为了调整身体内部的循环,创造了一套功法来放松身心。少林功夫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形态,有所谓少林七十二艺的说法,举凡长拳、短拳、刀术、棍术、剑术等,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招。少林功夫对中国武术有广泛的影响。

少林刀术

如一种被称为少林童子功的绝活,至今还为武术界所称道。这套徒手武术包括被称为罗汉睡觉、童子拜观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等多种招式,是一种难度相当高的少林拳术,它需要练习者从小就接受复杂的训练。其中有一招是人倒立,其凛凛风神,令人难忘。

少林拳术中有一招式叫一指禅,它被称为少林秘诀之一。据说这套功夫的关键在于内功的联系,将人的所有气力凝聚于一只手指之上,以一只手指立于地上,人纹丝不动。

罗汉拳是少林多种拳法中的一种,经少林始创,影响全国,形成了多种罗汉拳的套路。这套拳法孔武有力,设计精巧,攻防灵活,变幻莫测。这套看似闲散的功法,却有极强的功力,若在搏击中,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服对手。历来被视为少林拳法的上上之技。

少林武术强调基本功,今天在少林寺千佛殿上看到一个个低窝,那是僧人练武时留下的脚窝,一代代练武之人用汗水和智慧,延续了少林功夫的辉煌传统。

少林武术不光是为了锻炼身体,更讲求内在的心性修炼。看少林功夫,能给人很多人生启发。少林功夫极有机趣,它将游戏感贯穿在枯燥严苛的规则中,在硬朗中充满了诙谐的意味。如一套流行甚广的醉拳,与其说是拳术,倒不如说是游戏。金鸡独立,李白醉酒,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似睡非睡,看这样的功

夫,常常叫人忍不住发笑。少林功夫中的猴拳,模仿猴子灵巧敏捷的习性,设计了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功法,表演起来,极具观赏性。

圆转流动的太极拳

在中国武术中,有一种被称为“太极拳”的功夫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强身健体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本来是一种武术,由于具有护身和健体的双重功能,所以很快发展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方式。这套功夫还具有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所以它又有防病治病的功能。自古以来形成了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孙式太极、吴式太极、武式太极等不同的流派,但在总体套路上却具有相似性。

“太极”本是中国哲学的术语。《周易》将八卦的产生归根于太极,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将太极视为万物之本原。太极为圆相,包有阴阳二气。太极拳所根据的正是这一道理。

晨练太极拳

圆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打一套太极拳,如同在不断地画圆,连环圆活是衡量这套功法高下的重要标志。乾坤有圆气流转,人的身体内部也有一个循环往复、圆转流动的生命,太极拳就是要在窜蹦跳跃、闪展腾挪中,画出生命的圆圈,化外在的圆转为身体之中的潜气内转。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是在阴阳变化中追求流动的妙韵,紧扣太极哲学中阴阳二气互为包裹、俯仰变化的特性。太极拳重阴阳变化,强调刚柔相济,在轻柔匀缓的动作中,表现大化流动的意韵。太极拳有一种行云流水的美。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道教的导引之术。太极拳是内外结合,外练身手,内练心气。特别注意气的吐纳。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从口中吐出浊气,又将新鲜气体从鼻中纳入,吐故纳新,保持身体中的新鲜能量。人们往往喜欢在空气清新的早晨打太极,一套拳术打下来,通体透灵,身心好像在清新空气中洗涤过一般。

像以上所说的太极拳和少林功夫等中国功夫,都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也是对中国文化特性的一种反映。

功夫由心起

以静制动是中国功夫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太极拳给人一种优雅宁静的美,这套拳术强调在静气中的变化。练功开始,端正身体,合目收气,两手下垂,进而万念全除,屏弃一切干扰。太极拳重在练气,前人说,太极拳“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虽然平静如大海,不增不减,但却追求汪洋洪泛、海涵一切。活泼的少林武功也强调动静结合。

中国功夫片中有一首著名的歌唱道:“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少林功夫以拳禅合一为其最高准则,以静修为其主要目的。少林功夫强调在定处入功,在静处行拳。练功前要静坐蒲团,静中凝气,在心无挂碍的境界中,缓缓起身。少林武术在“空洞无我处生”,练功重在练心,动处必合静处。

以柔克刚是中国功夫的另一重要特点。如“拳打一条线”是少林的秘法,它要求练功者起落、进退、反侧、收纵等都在一条线上,它的目的不是固定身体,而是在向内收缩的基础上凝聚力量,一旦放开,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直击对方要害。其功法看起来柔性十足,其实却包含着强大的力量。以前有人用“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来形容少林武术刚柔兼济的特点,正与此有关。太极拳虽然不像少林拳术那样“拳打一条线”,但也有一条似有若无、连绵不断的线,这条线,就是它的气的运转。太极拳又被称为“软手”、“棉圈”,它可以说是一种柔术,如同曼妙的舞蹈,轻摇慢回,缓起缓收,提放自如,似乎毫不用力。但是它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具有在需要制服对方时突然发力、乘机得势的能力。有的人形容太极拳是柔似水,力无边。

从总体上说,中国武术又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并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练功是为了防身,而不是去攻击人。少林功夫的三大目的:护寺、防身和健体,并不包括攻击。练武者不尚武,是中国武术乃至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特色。少林戒律中就有“尚德不尚力”的规定,它在发展中融合了儒家“仁爱”的思想,尤其反对残忍的攻击。万不得已对垒,少林武术规定“八不打”:一不打太阳穴,二不打胸口,三不打软肋,四不打两腋,五不打下阴,六不打腰眼,七不打尾骨,八不打耳廓。这些都是人体的命门,八不打就是以不伤人生命为本。

蹴鞠屡过飞鸟上

中国古代绘画中有很多关于踢球的描写。宋代画家苏汉臣有一幅《长寿百子图》,画的是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球的场面,其中一个孩子正在抬脚踢球。元代初年画家钱选有一幅《宋太祖蹴鞠图》,画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他的五位大臣在一起踢球的场面,众人围着一个圆圆的球,争先恐后用脚去踢,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玩得乐不可支。

两幅图表现的就是中国古代蹴鞠的场景。蹴鞠,又称蹴球,“蹴”是踢的意思。蹴鞠就是踢球,它是一种源于中国的足球运动。蹴鞠在宋代就直接叫“足球”了。宋代杨亿在《西昆酬唱集》中说:“蹴鞠,以足踢球,今之足球是已。”

元   钱选   宋太祖蹴鞠图

中国足球也是讲究球技的。清时有一本叫《杏花天》的小说中第十二回写道:“却说若兰以手拉回瑶娘,潜立假山石畔,暗窥著悦生踢解数,这悦生先缓后紧,步步合局,脚脚有法。三人蹴鞠,让悦生一人自踢。只身头顶肩挑,股钩拐连,手送胸,膝耸前蹲,两美面观,二姝潜瞧。若兰道:‘瑶妹,我们四人同遇这风流消魂种,满腹技艺,好不得意。’”这人“头顶肩挑,股钩拐连,手送胸,膝耸前蹲”,玩起球来,简直像变魔术一般。

明刊本《西游记》盘丝洞蜘蛛精蹴鞠图

中国足球据说在远古的黄帝时代就已经产生,汉代刘向《别录》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今军士无事,得使蹴鞠。”产生于黄帝时代的说法并不可信,但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流行这项运动了。这项运动本来在军中流行,是一种介于对抗和娱乐之间的活动,军队中利用这项运动发现人才、锻炼身体,也稍微舒解军营里的枯燥和寂寞。

汉朝时蹴鞠运动就更为流行了。桓谭《盐铁论》中说:“贵人之家,蹴鞠斗鸡。”汉代的足球已经有球场,其规模与今天的足球场很相似。球场被称为“蹴城”,呈长方形,而足球是圆的,符合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球场旁还有看楼。据汉李尤《蹴城铭》记载,当时足球比赛双方各出12人,球场两侧都有球门,场上还有正副裁判执法。具体的比赛程序则不得而知。足球在宫廷和民间都很流行。据《西京杂记》记载:刘邦登基后,把他父亲接到长安未央宫中享福,整天吃好的,还有歌舞看,但这位老人家还是心情不好。原来刘邦父亲本来生活在贫民中间,整天和普通百姓在一起,高兴时就玩斗鸡、踢足球。刘邦知道后,就为他父亲造了一座新城,将他的老友也请入其中,还为他老人家建了一个大的足球场,老人高兴不已。

汉时的足球已经是皮做的,但不是充气的。《汉书•霍去病传》说:“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颜师古注说:“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之为戏乐也。”说明汉时的足球中间是加填料的。唐人发明了充气足球,他们玩这种富有弹性、可以高高飞起的球,兴趣更浓。唐人足球场面注重气氛,往往击鼓助兴。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诗中说:“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唐代足球的对抗性降低了,以往放在两侧的球门被放到了中间,人们以射球多少来计算,更突出足球的娱乐性。由于充气足球很轻便,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玩法,就是看谁踢得高。

唐代的足球运动推动了马球运动的流行。据一些学者研究,马球发源于波斯,经突厥斯坦和印度传到长安。在唐代,马球运动风靡一时。唐代举办过吐蕃马球队和大唐马球队之间的比赛。唐朝共19位皇帝,其中有11位喜爱马球。据记载,唐玄宗、唐僖宗打马球的技艺十分精湛。长安城内有马球场十余处。马球是当时军队训练的手段,所以唐代各驻兵的节度使城镇都修有马球场。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墓道中绘有《击球图》,描绘打马球的场面,极为生动。马球运动的风行与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显然有关。

打马毬葵花镜   唐

宋代城市文化的繁荣也带来了足球运动的普及,而且游戏这一面被放大。宋人将足球和戏剧相比。宋代还出现了类似今天足球协会的组织,称为齐云社(又称圆社),参加的人很多,并有一些固定的“票友”。元代萨都刺《妓女蹴鞠》曲中写道:“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所说的就是宋代著名的齐云社。因为人们喜欢足球,会踢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水浒传》中就描写一位叫高俅的太尉,他能获得宋徽宗的赏识,主要是因为他足球踢得好。

自唐代开始,足球演化成节日民俗活动。在唐代和宋代,寒食节(清明前一天)蹴鞠成为一种广泛开展的民俗活动。唐宋很多诗人都有寒食蹴鞠的诗,并且都把蹴鞠与秋千并提,勾画出一幅幅醉人的民俗景象。如:“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蹴鞠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梅尧臣)“秋千冷风梨花雨,蹴鞠高腾燕子风。”(刘邠)“云边蹴鞠声相近,花外秋千影半遮。”(韦骧)《东京梦华录》也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于是相继清明节矣。”

自唐代开始,足球还成了一种女子也能参与的运动。唐代王邕《内人踢球赋》中写道:“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下则雷风之宛转,上则神仙之结束”,“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当是时也,华庭纵赏,万人瞻仰”。描绘的就是女子足球。到了元代,又出现了职业性的女蹴鞠艺人。大戏曲家关汉卿有两首《女校尉》套曲,其中说:“谢馆秦楼,散闷消愁,唯蹴鞠最风流。”就是描绘女蹴鞠艺人的。“校尉”是圆社中艺人的最高等级,元代有了女校尉,说明元代女蹴鞠艺人可以达到圆社的最高等级。元代女蹴鞠艺人不仅个人表演,还有男女对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馆各藏有一块《蹴鞠纹铜镜》,上面就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中对局蹴鞠的图景。

彩塑打马球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