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天才女友 > 104 >

104

那一年,爸爸妈妈四处举债,要为林泽秋治病。

舅舅没借一分钱。

哪怕林泽秋的生命垂危,舅舅也没提供一分一毫的帮助。

就连外婆都看不过眼,反复念叨,怎么能连一个钢镚儿都不出呢?

如果舅舅完全依靠自己,考上了大学,那真的没什么好挑剔。可是,舅舅的读书机会是从妈妈手里抢来的,妈妈还曾经在工厂打工供他上学,他一直没有还钱。他应该还钱。

林知夏回忆往事,不太愿意讲话。舅舅还在问她:“林知夏,你能保送去北大清华了吧?这年头,不读大学不行。”

舅舅穿着一身西装,上衣口袋别着一支钢笔。他通身显出不俗的气派,手指还夹了一根烟。他没有点燃烟卷,只是捏着烟头,又说:“我朋友从海南带来一包果干,我给你们拿来了,你们尝尝?”

妈妈笑说:“大哥,你拿回去吧。”

舅舅手指微扬:“这是好东西,批发市场买不到,你恐怕没见过。”

舅妈附和道:“对呢,我们家壮壮可爱吃了,我就想着,林泽秋和林知夏也能吃一点。”

舅妈口中所说的“壮壮”,正是林知夏的表哥柯壮志。

柯壮志今年刚升上初二。柯壮志没考上省立一中的初中部,目前就读于另一所初中,正在努力冲刺省立一中的高中培优班。

舅舅的来意非常明显。他并未掩饰,直接说道:“林知夏,我和你舅妈想把你接到我们家去住一段时间。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啊,初中就开始参加高中竞赛,得了国际的奖,你表哥肯定能跟你聊到一块儿去。你去了舅舅家里,住着大房子,和你表哥一块学习,你舅妈每天照顾你跟你表哥,让你们变成清华北大的预备役选手。”

林知夏还没回答,妈妈就说:“大哥,夏夏是我的女儿,她要住在我家里。”

舅舅靠上沙发背,左脚从皮鞋里伸出来,踩着茶几的一条腿:“你家四口人,90个平方,我家三口人,260个平方。小孩成长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我把夏夏接到我家,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林知夏打断道:“不,我不需要。”

她从座位上站起来,居高临下望着舅舅与舅妈:“我明天还有作业要交,暂时不能和你们闲扯了,我去做作业了。”

走到一半,她折回来,拉起妈妈的手:“我做作业一定要妈妈陪着,不然我一道题都写不出来。”

“你考试的时候怎么办?”舅舅狐疑的问。

林知夏作思考状:“考试的时候,我也要想着爸爸妈妈和哥哥。”

舅舅和舅妈面面相觑。

林知夏这副样子,实在和“聪明”两个字不沾边。

舅舅也站起身,腕间一块劳力士绿水鬼手表闪闪发亮。他扶正自己的手表,温和地教育道:“夏夏,你别在舅舅和舅妈这儿装蒜啊。我们想培养你,专程来找你,那都是为了你好,推着你走得更远。”

真的不是为了雇佣一个免费的家教吗?

林知夏忍住她的心里话。她坚决地说:“反正我不可能离开我的家。”

“你家这条件……”舅妈柳眉轻蹙,欲言又止。她挽住老公的手臂,红润的唇角抿成一条线,耻于继续评判林知夏的家境。

林知夏绕开舅妈,自顾自地走回卧室,“啪”的一声关紧房门。

自从获得了罗马尼亚大师赛的金牌,省立一中就给了林知夏一笔奖金,还送了她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如今就被放在林知夏的卧室里。

林知夏认为,舅舅自讨没趣,很快就会走了。她根本不想把时间花费在舅舅和舅妈的身上。她打开电脑,拨号上网,按照每日惯例,检查她的私人邮件和论文更新列表。

朱婵学姐发给她一封邮件,简略介绍了组里的最新研究进展。朱婵还提到,他们打算按照Google新论文的Mapreduce框架改良一下集群计算的模式。林知夏立刻下载Mapreduce的论文,仔细阅读一遍,随即写下回复:Mapreduce分为Map阶段和Reduce阶段,数据在经过Map后要经历一轮Shuffle和排序[1],那么,数据的传输形式将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它影响了计算负载和系统效率。

林知夏建议朱婵,不要把未封装的数据直接传输,采用encoding和decoding的技巧能够提升效率,进一步地优化现有的高性能计算框架。她提出了矩阵运算的压缩与解构方式。

朱婵秒回她一封邮件:“周末你来一趟学校。”

林知夏答应道:“好的好的!”

林知夏沉浸在数学与计算机的融合世界里,完全忽略了林泽秋进门的声音。

林泽秋今天回来得比较迟。自从他考进省立一中最好的培优班,他发现,班上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很强,很恐怖,他稍有不慎就会跌出全班前十。他不得不通过加倍的努力来保障自己的班级地位。

他心不在焉地踏进家门,刚好和舅舅、舅妈打了个照面。

舅舅已经准备走了。他把今天带来的礼物拎起来,拎出了林家的正门。他和林泽秋擦肩而过,林泽秋随口问了他一句:“你来我家干什么?”

舅舅瞥眼看他,温声说道:“帮你妹妹换个生活环境。”

舅妈抱着舅舅的一只胳膊,打岔道:“老柯,你把咱家的车,停在哪里了啊,我都看不见咱家的车了。这楼道里的灯坏了,黑黢黢的,跟山洞似的。”

“那不在停在单元楼边上吗?”舅舅指给她看,“咱家那辆雷克萨斯,尾号886。”

林泽秋也朝那个方向望了望。

舅舅顺便问他:“你家买车了吗?”

“没有。”林泽秋回答。

舅妈吃惊道:“啊?不会吧?你妈妈靠什么去批发市场进货?”

“骑三轮车。”林泽秋一脚迈进家门。他把书包斜挎在肩头,径直走向了自己的房间。

林泽秋的摔门声很大,吵到了外面的舅舅,也吵到了家里的林知夏。

林知夏敲击键盘的手指停顿下来。她对着电脑屏幕看了半天,忽然很想给江逾白打一个电话——无论何时,江逾白都能为她的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建议。

她抓起话筒,拨了江逾白的手机号。

她等了很久,仍然无人接听。

江逾白在做什么呢?

此时此刻,江逾白正坐在书房里,和他的妈妈聊天。

江逾白已经是一位初三的学生,明年中考之后,便要升入高中。妈妈站在他的面前,对他说道:“我和你爸爸呢,都希望你去上国际高中,或者省立一中的国际班。你爸爸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经济专业的毕业生,你在这方面有规划吗?你要趁早准备。”

第49章 未雨绸缪

成长,意味着学会选择。

每一个不同的选择,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江逾白在沉默中度过了几分钟的时间,妈妈轻声问他:“你想学经济专业吗?像你爸爸一样。”

“我确实有这个倾向。”江逾白谨慎地回答道。

妈妈坐在他的面前,和他促膝长谈:“你明年升高中,你要早做准备。另外,你的爷爷奶奶打算在北京待一年。你爸爸也要经常往北京跑,你可以考虑一下北京的国际高中。你抽空选一个学校,选定了再把结果告诉我们。”

江逾白随口答应。他很看重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一个粗略的早期规划。

他曾经对数学和物理充满了幻想。然而,这些年,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基础科学领域进行长期的探索。他能在省立一中的竞赛班保持一个良好的成绩,是因为他有一个尽职尽责的家教团队。如果让他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他肯定会学得很辛苦,或许每天晚上都要学到深更半夜。

江逾白打定主意,将来要选择经济专业。他顺着父亲的老路,向前摸索,无疑是一种最稳妥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江逾白出门上学前,就对他的家人说:“我确定了大学的方向。”

爸爸和他握手,为他加油。

叔叔一脸赞许地说:“小江,你学会了未雨绸缪啊。”

江逾白没有细说。他还没想好要在哪里读高中。

初三(十七)班的大部分同学都想升入省立一中的高中竞赛班。而江逾白对竞赛的兴趣正在逐年下降。他似乎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许多因素都能影响他的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