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大明惊变 > 第58节 >

第58节

  杨埙已然知悉凝命宝一事,杀他灭口显然是上上之策,朱公子却偏偏为何放过他,还处心积虑要以蒋鸣军一案来陷害他呢?最可能的答案是,朱公子一伙一定能从蒋鸣军之死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但朱公子图谋如此远大,又怎么会将小小的蒋骨扇铺放在眼中呢?他杀害蒋鸣军,多半是出于私人恩怨。陷害杨埙,又是为什么呢?
  也就是说,朱公子明明可以分别杀了蒋鸣军、杨埙,却非要设下嫁祸之计,除了需要一个替罪羊之外,似乎更多的是有意针对杨埙。他有意要令杨埙身败名裂,饱受痛苦折磨而死,这便是极深的难解仇怨了。杨埙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跟什么人结下了这样深刻的梁子。
  那日他初入锦衣卫诏狱时,狱卒正在热议太上皇后钱氏原为绝代美人,而今竟为皇帝丈夫哭瞎了一只眼睛,年纪轻轻,实在可惜。有狱卒道:“瞎眼还是幸运的了。如果瓦剌杀了太上皇泄愤,钱皇后无子无女,按例要殉葬。”
  狱卒随口一句话,竟提醒了杨埙。他又想到那曾入宫仅二十天便被迫为明宣宗殉葬的凤阳才女郭爱来。当日郭信手持诗笺到蒋骨扇铺请蒋苏台题扇,那诗笺用纸,跟那张试盖了印玺的皱纸,不是一模一样的吗?
  郭信听到这里,大为意外,忙问道:“杨匠官竟然知道那首诗是郭爱遗诗?”
  杨埙道:“算是知道吧。我也是在宫中做漆时,听宫人随口议论的。”
  郭信问道:“那么苏台知道吗?”
  杨埙道:“当然知道。她还感慨了许久呢。”
  杨埙既从狱卒对话中一念联想到郭爱,势必牵扯出郭信,事情便慢慢清晰起来——
  郭信不正是那个有杀害蒋鸣军,又有陷害杨埙动机的人吗?他或许认为寻找血竭无望,或许太想得到蒋苏台,遂想到了这一石二鸟之计,先杀了蒋鸣军,再嫁祸给杨埙。如此,绊脚石被搬走,情敌被铲除,他便能乘虚而入,一举掳获美人芳心。
  至于郭信所行大逆不道之事,亦有强烈动机——他既是郭子兴之后,想必不甘心大好江山被郭氏女婿朱氏所拥。而且朱元璋当年杀死郭子兴儿子后才得以完全掌握郭部大权,又谋害了支持郭氏的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后视其发家根本红巾军为贼寇,大肆剿灭,跟郭氏实有不共戴天之仇。朱元璋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但仅仅是因为原配发妻马氏是郭氏义女,他摆脱不掉郭氏女婿的身份,郭氏一族已被他诛灭殆尽,根本谈不上恩惠。
  然这些都是陈年往事,已经跟郭信隔了几辈人。真正触发他心底深处仇恨的,应该是亲眷郭爱之死。郭爱或许是他的姑姑,或许是他的姊妹,那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竟被迫生殉了已经死去的宣宗皇帝。连蒋苏台这样毫不相干的人,听闻后都难过了很长时间,郭信心中的伤痛可想而知,遂立志复仇,一心图谋颠覆朱氏皇朝。
  恰如杨埙所料,郭信有心谋朝篡位,不过他不是什么郭子兴后人,只是凑巧与滁阳王后人郭信同名而已[3]。郭爱是他双胞胎姊姊,相差仅一个时辰,自小感情极好。
  朱公子则姓朱名路,是郭爱的未婚夫。当年郭爱因芳名远扬被明宣宗朱瞻基横刀夺爱,征召入宫,朱路虽然伤心,却又怎能与皇帝相争?只能祝福郭爱,愿她得到皇帝宠爱,从此富贵荣华。
  然郭爱入宫仅二十天,明宣宗朱瞻基便去世了,郭爱被迫殉葬,临死前以绝命诗交付身边宫女,请她设法寄给远在凤阳的未婚夫。宫女身处深宫,难以与外界交通,那诗自然不可能送达朱路手中。凑巧有识字的太监倾慕诗句凄美,暗中抄录下来。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又正好派那太监到凤阳祭祖。那太监因郭爱是凤阳人氏,遂将诗文传给了郭爱的弟弟郭信。
  郭信原以为姊姊是思念家乡成疾病故,得到遗诗后,方知姊姊是生殉了皇帝。然天下都是姓朱的,又能到何处讲理?他怒火中烧之下,恨不得立即奔赴京师,一把火将紫禁城烧得干干净净。还是朱路及时将他拦住,称不要冲动,要想报仇,不妨从长计议。
  朱路不过是随口安慰,郭信却当真上了心,心道:“我姊姊正当妙龄,却像猪狗一样为姓朱的殉葬。姓朱的拿我姊姊不当人,不过仗着他是皇帝。要想报仇,只有夺了江山,我自己做皇帝。想那太祖皇帝未发家时,也不过是个叫花子和尚,他能做得到,我为何做不到?”
  然郭信无权无势,又如何能夺取大明江山呢?思来想去,于是学昔日张士诚[4]发家之道,仗着朱路会些武艺,纠集了一帮亡命之徒为贩卖私茶、私盐[5]。经过数年努力,二人终于积攒了不少钱财,只是距离九五之尊宝座仍遥遥无期。而且郭信行走于民间,深知民情,朝中虽有大宦官王振干政,但民心相对安定,昔日揭竿而起那一套已然行不通了。
  凑巧在云贵[6]时,郭信听到建文帝朱允炆假扮僧人逃遁的故事,心中一动:建文帝是太祖皇帝生前指定的继位者,比成祖文皇帝更为正统,若是以建文帝的名义号召起事,不就名正言顺了吗?
  郭信想到这个投机取巧的法子后,便立即让朱路冒充是失踪已久的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的儿子,并按照太祖朱元璋定制[7]为他改名为朱遵锦,尊称为“朱公子”。但郭信仍然需要凝命宝来证实朱路身份,于是在云贵一带苦苦追寻建文帝下落,以求得到凝命宝。
  后来郭信又听说建文帝化名杨行祥,主动投了官府,已被押送京师,遂与朱路率人一路跟来北京,却只得到杨行祥是假冒,且已死于锦衣卫大狱的消息。朱路不免很是沮丧,野心勃勃的郭信却并没有轻易相信。他决定先在京师安顿下来,多方打探后,最终还是得到了杨行祥被秘密囚禁于锦衣卫诏狱的消息。他买通了专事看守杨行祥的狱卒之一韩函,设法进入狱中与杨行祥交谈。郭信装作建文帝的有力支持者,表示要营救杨行祥出去,再扶他当皇帝,并试探着打听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及凝命宝的下落。
  杨行祥既肯主动投官自首,早已看穿世事,将生死置之度外,对于郭信这样心怀不轨的人,根本不屑开口。但杨行祥亦未向狱卒告发郭信所言,郭信心中仍怀有期望,是以借韩函当值时,频频出入大牢,试图以言辞打动杨行祥。
  后来狱卒韩函实在难以承受总是担惊受怕的日子,明确告知郭信不要再来,不然会引起上头怀疑。郭信别无出路,于是派人绑架了礼部尚书胡濙。
  胡濙的事迹不必多再提,众所公认他是唯一一个对建文帝下落知情者,所以成祖皇帝朱棣才在听了他的禀报后停止追查建文帝下落。胡濙出于某种考虑,将所有事情对郭信和盘托出,告知凝命宝已与太子朱文奎一道掉入大江,不知所踪。
  但胡濙的回答只是在转述建文帝的话,郭信仍不死心,又去锦衣卫大狱找杨行祥证实,并一再向狱卒韩函保证,这是最后一次。
  到了这种情况,杨行祥终于开了口,证实胡濙所言不虚,以让郭信死心,及早回头。但为名利驱使的郭信早昏了头脑,不相信杨行祥的话,认为对方是出于保护儿子的目的,才谎称朱文奎与凝命宝已不在人世。他狂怒之下,一时失去控制,扼住杨行祥咽喉,逼其说出下落,却用力过猛,误杀了杨氏。
  狱卒韩函闻声进来,惊见郭信杀了杨行祥,骇异得呆住。郭信反而冷静下来,撕烂杨行祥僧袍,打成绳结,将杨氏伪装成上吊自杀的样子。又给了韩函一大笔钱,让他收买仵作,以自杀上报。
  事已至此,韩函亦无可奈何,只能竭力掩饰,以逃脱罪责。
  郭信既知凝命宝已落入大江中,无迹可寻,便又想出了新主意,他大可以自己仿造一方玉玺,反正真的凝命宝已经不在,只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便无人知道真假。
  至于郭信误杀杨行祥之后又赶来见胡濙,谎称建文帝已承认太子朱文奎未死,则是刻意为将来安排下的一着厉害棋子——虽则胡濙不是多嘴之人,但日后郭信以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名义起事时,胡濙也许能成为证明朱路即是朱文奎之子的绝佳人证,反正杨行祥已死,没人知道他临死前到底说了什么。
  安排好一切,余下便只剩伪造凝命宝一事了。之前郭信已经下了不少功夫,以高价从市井中买到一道盖有建文帝玺印的圣旨,又经卖家推荐,找上了裱褙匠人潘舍,聘请他伪造一方凝命宝。潘舍既看到建文帝公告,焉能不知郭信所想,然贪图重金,仍然接了下来。
  后来潘舍制成宝玺,交货时为朱公子所杀。不想之前潘舍曾试盖过玺印,其中一张被风卷走,凑巧被住在附近的兵部尚书于谦义子于康捡到,这才有了后来之事。
  此时此刻的郭信极度沮丧,倒不是因为前功尽弃,连自己也遭官兵生擒——既然图谋大事,他亦早有失败的心理准备——而是因为心爱的女子。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第二次见面后,蒋苏台便会一反清淡姿态,对自己格外青睐。
  当日蒋苏台既知郭信是凤阳才女郭爱亲眷,怜悯郭爱之悲情无常际遇,此后对郭信亦格外照顾,青眼有加,但却从未说破。
  郭信不知杨埙身为皇家漆匠,知悉诸多宫廷机密,而他自己的身份早被对方认出,误以为蒋苏台对他有情。他本对这种婉约灵秀的江南女子印象极好,对方又一再主动示好,遂意乱情迷,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郭信既有娶蒋苏台之心,必然千方百计地接近她。然他不是傻子,亦逐渐了解蒋苏台真爱之人是其苏州同乡杨埙,若非兄长蒋鸣军从中阻挠,二人早已结为连理。
  难过之余,郭信竟起了恶念,心道:“苏台认识杨埙在前,二人又是同乡,在异乡互相关照,日久生情,倒也情有可原。杨埙有什么好,不过是个漆匠而已,我相貌、才智样样不比他差。如果杀了杨埙,苏台自然会移情于我。”
  他既有大图,并不以杀个把无足轻重的人为意,既动杀机,便开始图谋,只不过因为大事要紧,始终未真正在杨埙身上花费心力。
  那晚郭信得到蒋鸣军许诺,只要寻到奇药血竭便可娶蒋苏台为妻。郭信表面答应,心中已动了杀机,心道:“我有多少大事要赶着去办,谁耐烦去寻血竭来治你这个瘫子?我只是因为爱你妹妹才来敷衍你,你既然不把苏台当回事,也怪不得我冷血无情。”遂决意设法杀了蒋鸣军,再顺势娶蒋苏台为妻。一想到来日可期,登时满心欢喜。
  蒋鸣军不知郭信真正心思,还以为他当真会去寻来血竭为自己治病。
  然离开蒋骨扇铺时,郭信亲眼见到杨埙和蒋苏台一起走出酒铺,二人眉眼之间,情致绵绵,不由得妒火中烧。
  送蒋苏台回家后,郭信立即召唤了一名手下,让他连夜赶去杨家教训杨埙一顿,不必打死,打成残废即可,这便是杨埙深夜遭遇的在自家门前遇袭事件。
  郭信手下一棒打晕杨埙后,发现了他手中的皱纸,上面竟印着凝命宝的玺印。这一惊非同小可,他顾不上再去理会杨埙,急忙携着皱纸回去禀报。
  郭信见到玺印后也是异常吃惊。他便是聘请裱褙匠人潘舍制造假凝命宝的主谋,早从潘舍口中听过其苏州同乡蒯祥、杨埙、蒋苏台等杰出工匠事迹,当日寻到蒋骨扇铺定做扇子,也是慕名而往。郭信既知潘舍与杨埙同乡,二人颇为熟稔,怀疑潘舍暗中对杨埙泄露过什么,急忙派人连夜去抓杨埙。不想锦衣卫长官朱骥人已到杨家,且当晚留宿在那里。手下人在墙外听到二人对话,一时不敢轻易进去,不得不折返回去禀报。郭信亦不敢轻易招惹锦衣卫长官,他已从蒋鸣军口中得知蒋苏台明日不在扇铺,苦思了一夜,遂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好计。
  次日天未亮,郭信便派人前去军营寻找神机营军士方大明。其实从一开始,郭信便极其厌恶蒋鸣军,但既意在蒋苏台,亦假意对蒋鸣军亲近,顺便打听了京营不少事。那日正好撞见方大明来探访蒋鸣军,便让朱公子出面,邀请方氏到对面酒铺饮酒,有意交结,以日后图用,想不到这一天很快就到了。
  果如所料,方大明贪图钱财,轻而易举便答应了朱公子——其实是郭信的要求。在方大明的帮助下,郭信不但成功制造了蒋鸣军急找杨埙有事的假象,还顺利将杨埙捕获,带回栖身之处拷问。
  杨埙的回答大大出人意料,竟称皱纸是锦衣卫长官朱骥在其岳父于谦家附近捡的。朱公子本不相信,郭信却信了,因为他跟潘舍接触时,时常去裱褙胡同,发现纸张满天飞确实是那一带的常见景象。
  郭信原本是计划将蒋鸣军和杨埙一并杀死,再制造出二人因争吵仇恨互相砍杀的场面。此刻又觉得若是杀了杨埙,怕是会引来锦衣卫长官朱骥怀疑,于未来大计划不利。但又不愿意就此便宜了杨埙,便命朱公子在杨埙脸上划下一道长长的口子,即便他能侥幸逃脱杀人罪名,面容尽毁,也无法再面对蒋苏台。
  朱公子等人均不赞成郭信的计划,主张将杨埙一刀杀死了事,然郭信是首脑人物,他既然坚持要让杨埙身败名裂后惨死,众人也不得不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