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大明惊变 > 第93节 >

第93节

  按理来说,代为祭祀的大臣应该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应该从内阁或者六部中选取,但明景帝生怕自己的病情动摇人心,便决定选一位武将。于是,这重任就意外落在了武清侯石亨身上。
  历史就因为这一意外而改写,不日,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即南宫复辟,实际上是因为明景帝病重,某些投机分子临时起意,事先并未有周密谋划。参加这一政变的人,主要有武清侯石亨、大宦官曹吉祥、靖远伯王骥、京营都督张軏、礼部左侍郎杨善,以及都御史徐有贞。其中,徐有贞是主谋首脑人物。
  石亨,渭南[12]人。出身军人世家,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善骑射。正统中,累官至都督同知,充参将,辅佐朱冕守大同。也先进犯大同时,明军兵败,石亨单骑奔还,被关进监狱等待处分。后来北京保卫战时,兵书尚书于谦认为石亨熟知兵事,力荐他掌管五军大营。石亨不负所望,立下大功,被封为武清侯。
  由一个戴罪的败军之将,瞬间加官进爵,石亨难免受宠若惊。在他内心深处,相当感激于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达感谢,石亨特意上书,请求明景帝加封于谦之子于冕官职。
  石亨当然知道于谦当初大胆起用他,仅仅是因为他熟悉军情,在公不在私,但他仍然不大了解于谦为人。于谦听说石亨举荐于冕后,一点也不领情,大声道:“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
  于谦不但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石亨的好意,还当众指责他徇私。石亨十分难堪,又愧又恨。原先的一腔感恩戴德之心,立即化作了怨恨,发誓有朝一日要报复。
  明景帝倒是十分信任石亨,恩宠有加,恩遇甚至超过了于谦。可笑的是,明景帝病重时,为挑选大臣代行祭祀大礼而费尽心机。皇帝反复权衡后,没有选择于谦,而是选择了石亨。而刚好是这个石亨,看见明景帝病重难起后起了异心,密谋拥立明英宗复辟,以立不世功勋。
  大宦官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永平滦州[13]人。早年曾依附于权倾当朝的大宦官王振,颇得明英宗宠信,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明景帝即位后,王振同党马顺、毛贵等人均被杀死。曹吉祥却因长年在外监军而逃过了一劫,并很快调回京师,掌管禁军与内廷侍卫,成为新皇帝的新宠。后虽一度因出身于老太监阮浪门下而间接卷入金刀案,但他却棋高一着,抢先贿赂了司礼监大宦官兴安,又通过武清侯石亨居中向明景帝说项,由此未多受牵连,仅到锦衣卫官署转了一圈儿便被释放,且恩宠不衰。
  王骥靠战功起家,封靖远伯,在明英宗一朝战功显赫,在明景帝一朝亦备受信任,负责看守囚禁太上皇的南内。
  张軏是英国公张辅的幼弟,征苗时因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心中深恨于谦。明景帝时任前府右都督,总京营兵,是京师中握有兵权的实力派人物。
  杨善,即完全靠自己的家当、口才迎回太上皇的礼部左侍郎。他自认为立有不世之功,却为明景帝所压抑,而今景帝病危,又无子嗣,理所当然想要将全部赌注下在南宫的明英宗身上。
  徐有贞,即在瓦剌军队进逼京师之时,率先提出“南迁”主张而遭到于谦等人严正驳斥的徐珵。之后,徐珵名声大坏,屡为内外朝所讥笑,多年未得晋升。徐珵多次托门生杨宜出面,请于谦举荐,希望谋取国子监祭酒一职。
  因杨宜是于谦内姻,于谦碍于情面,便在明景帝面前提及此事。只是明景帝一听说是徐珵,便鄙夷地道:“徐珵虽有词华,然其存心奸邪,岂堪为祭酒?若从汝用之,将使后生秀才皆被他教坏了心术。”于谦无以应对,事情遂不了了之。
  未能如愿的徐珵非常懊恼,非但不感激于谦,反而认为是对方从中作梗,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对于谦恨之入骨。懊丧之余,徐珵转而奉承内阁大学士陈循。在陈循的建议下,他将名字改为徐有贞,之后果然顺利多了。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任左佥部御史,到张秋治理黄河。当时,黄河在沙湾一段决口已有七年,难以治理。明英宗即位后,黄河屡次北决,威胁沙湾运道。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河南新乡八柳树决口,往东北方向狂泻,直冲山东张秋,毁坏堤岸,淤塞运道。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运河便成为大明的枢纽干线,钱粮均通过河道运往北京,不容有丝毫闪失。黄河决口后,明廷紧张万分,先后派王永和、洪英、王暹、石璞等人前去治理,但旋治旋决,均不见根本成效。
  景泰三年(1452年)六月,黄河又冲决沙湾运道北岸,挟运河水东奔入海。景泰四年(1453年)五月,再次决开沙湾北岸,“掣运河水入盐河,漕舟尽阻”。
  徐有贞到任后,即对河情水势进行实地勘查,“逾济、汶,沿卫、沁,循大河,道濮、范”,提出了置水闸、开支流、疏通运河三条措施,并积极组织大量民工,亲自督率工程建设,从景泰四年(1453年)底兴工,至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竣工,“凡费木铁竹石累万数,夫五万八千有奇,工五百五寸余日”,终将沙湾决口堵截,消除了水患。
  尽管徐有贞一生荣辱沉浮、功过掺杂,然他在山东治黄成功,在中国治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4]。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张秋地区有歌谣唱道:“昔也,沙弯如地之狱;今也,沙弯如天之堂。”后徐有贞又奉命巡视漕河济宁等十三州县,督促修复河堤,因治河有功,进为左副都御史。
  明景帝选中石亨为代祭大臣后,将他召到病榻前,亲自殷殷嘱咐。石亨当面满口允诺,但他亲眼看见明景帝的恹恹病态,知道天不假年,皇帝挺不了多久,内心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石亨出宫后,立即返回家中,请神算仝寅占卜储君之事。仝寅称明英宗必将复位。石亨立即派心腹找来与自己交好的前府右都督张軏和大宦官曹吉祥,告诉二人说明景帝已经不行了,得商议个法子,好为自己谋取后路。
  此时,京师正有流言,称大学士王文正力劝明景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如果是这样,王文将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即便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谋议也是文臣之事,功劳也轮不到石亨、张軏等武将身上。石亨道:“皇帝病已沉重,如有不测,又无太子,不若乘势请太上皇复位,倒是不世之功。”
  张軏、曹吉祥也表示赞同。于是,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决定将赌注压在太上皇身上,拥立朱祁镇复位,这样,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够飞黄腾达。
  三人当场做了分工,大宦官曹吉祥利用职务之便,入宫拜见孙太后,密告复辟一事,以取得孙太后的支持。石亨和张軏自认智谋有限,一道去找太常寺正卿许彬商议。
  许彬曾代表明廷迎太上皇于宣府,其人心机极为深远。听说石、张二人来意后,当即以手加额,道:“这是不世之功!不过,我老了,不中用了。徐有贞多计谋,你们可以去找他商议。”
  石亨和张軏相信许彬的推荐,又连夜去找徐有贞。徐有贞大为兴奋,当即夜观天象,见紫微有变,忙道:“帝星已见移位,咱们要干这件事,须得赶快下手。”
  几人经过详细谋划,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动手。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一起上奏请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众人推举内阁大学士商辂主草奏疏。疏成时,已是日暮西山,来不及奏上朝廷。于是,群臣决定在次日清晨明景帝临朝时,再将奏疏递上去。
  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就在这天晚上,爆发了夺门之变。随之而来的便是诸多大臣被杀被贬,这其中也包括国之重臣于谦。倘若复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递上,或许于谦等人就不会遭到杀身之祸。短短几个时辰,不但改变了大明的历史,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正月十六晚,徐有贞换上朝服,怀着紧张而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家。临行前对妻女交代道:“我要去办一件大事,办成了是国家之福,办不成我徐家就是灭顶之灾。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出门后,徐有贞又顺路邀请了杨善和王骥作为同党。杨善和王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报答太上皇。王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不但自己亲自披甲上马,还将儿子和孙子都带在了身边。三方人马会齐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后,又等到了张軏率领的大队京营兵,这才一齐向皇城进发。
  张軏调兵进城的借口是瓦剌骚扰边境,要保护京城安全。而石亨是最高武官,掌管皇城钥匙,所以能够通行无阻。
  四鼓时分,大队人马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进入紫禁城后,徐有贞重新将大门锁上,防止外面有援兵进来,并将钥匙投入水窦中。皇城内的守军见这伙人行踪诡秘怪异,不明所以,但由于领头的石亨、曹吉祥等人俱是本朝显贵,也不敢上前盘问究竟。
  这时候,天气忽变,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怀疑此番作为有逆天意,会遭到天谴,都非常惶恐。精通天象的徐有贞挺身而出,劝大家不要退缩,说大事必济。众人料想事已至此,后退也来不及了,于是继续前进,顺利到达南宫。
  王骥本是南宫守备,不费吹灰之力,便斥退守卫。然而,南宫宫门早已被明景帝锁闭封死,且大锁坚固异常,怎么弄也打不开。石亨既是武将,便将军事中攻城之术派上用场,命人用巨木悬于绳上,数十人一齐举木撞门。宫门没有撞开,门右边的墙反倒先被震坍了一个大洞。众人便从墙的破洞中一拥而入。
  太上皇朱祁镇还没有就寝,正秉烛读书,突然看见一大堆人闯了进来,还以为是弟弟明景帝派人来杀自己,不禁有些惊慌失措。谁料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朱祁镇心神略定,这才问道:“莫非你们要请我复位吗?这事须要审慎。”
  此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路上,朱祁镇挨个儿问清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
  一行人来到东华门,守门卫士上前拦住盘问。朱祁镇主动站了出来,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卫士顿时傻了眼,不知该如何是好,更不敢强行阻拦。
  于是,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专门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将明英宗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殿上武士见变故忽起,挥舞金瓜,要打徐有贞等人,被朱祁镇厉声呵止。他到底做过十几年皇帝,威仪俱在,一声令下,武士便闻声退开。徐有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万岁”。石亨亲自敲响朝会钟鼓,召集群臣到来。
  彼时天色已然微微发亮,众臣因为明景帝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都已经早早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后,众人按顺序走入奉天门。但眼前的一切令人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明景帝朱祁钰,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朱祁镇。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道:“太上皇复位了!”
  明英宗朱祁镇便对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
  众朝臣见事已至此,只好跪倒参拜。明英宗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明英宗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时,明景帝朱祁钰已勉强起身,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准备临朝。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立即问左右道:“莫非是于谦不成?”意思是,是不是兵部尚书于谦谋反篡位了。明景帝猜忌于谦之心已久,在这场可悲的政变中展露无遗。
  左右惊愕万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明景帝的发问确实出人意料。于谦于社稷立有不世之功。尤其在辅佐明景帝登位、迅速安定局面上,于氏所起到的作用无人能及。可以说,没有于谦,明景帝的皇位不可能坐得安稳。而之后,明景帝也对于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信任。虽然皇帝一直没有让于谦进内阁,但恩宠有加,无出其右。谁也想不到,原来在明景帝的内心深处,竟然如此提防他表面所信重之人。帝王的薄情寡恩,亦由此可见一斑。
  片刻后,大宦官兴安回奏是太上皇复位。明景帝连声道:“好,好,好。”然后喘了几口气,重新回到床上,面朝墙壁睡下。
  表面镇定无事,心中却是唏嘘感叹,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失望之情。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一切都已经完了,他所加在兄长身上的一切毒辣手段,都要被加倍回返到自己身上。
  在中国历史上,报复和仇恨往往是新政体的主要动机。悲痛总是无法完全忘却,伤害总是不可弥补,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清算旧账便成为与巩固政权头等重要的大事。
  “夺门之变”成功后,明英宗先在奉天殿登位,随即到文华殿,命徐有贞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入直内阁参预机务。不久,明英宗再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礼,此时刚好是正月十七日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