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我在考古系所看到的那些诡异事第二部 > 第249节 >

第249节

  本来这条旋转向下的路就只有三米左右的宽度,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兵马俑五个一组五个一组的一直向下延伸,把下去的道路占的满满的,陶俑和陶俑之间的空隙很小,根本钻不过去。
  “难道这些兵马俑给修墓的人当断龙石用来堵塞墓的通道了?”徐安琪皱着眉头左看右看的说到:“这样的话我们就只能用攀岩的方法下去了!”
  想想在一个黑暗的地下空洞里面摸黑攀岩,不但我和安公公脸色发绿,连李紫灵都本能的退了一步。
  “也没那么夸张吧?”安公公看着黑不溜秋的地洞说到:“这些工匠总应该给自己留下通道吧?不然这样不是把自己都堵死了?”
  “既然是用这些兵马俑来堵塞了道路,那么他们怎么会留下便道呢?我估计这些兵马俑应该是在上面做好,然后一个个搬下来的,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最后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下来的那一部分还没有做好。”徐安琪立刻否定了安公公的说法。
  “可是如果道路都堵塞了,这一堆陶俑到底做了多久?赵佗总的死后下葬吧?那这些兵马俑不是要做好了以后放在这里等着,等赵佗下葬了再按照你说的办法摆好?那这要花多少时间?”安羽不服气的辩解道。
  “赵佗死后27年南越亡国。”我点点头说到,照理说倒是有时间做这些事情,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南越国的国王只有赵佗的墓在这里,南越国第三主赵婴齐的墓在广东被发现过,那么为什么只有赵佗死了以后被葬在这里?
  “你们别吵了,那里好像真的有条路……”李紫灵打断了我们,指着道路里面的一侧对我们说到。
  大家一起往道路靠近洞壁的那边看去。
  本来那些兵马俑排的非常紧密,最靠里面的兵马俑几乎贴着石壁了,可是我们都没注意到:那个石壁上居然有几个一看就是特意凿出来的脚蹬的地方,而在石壁的上面,影影约约有一条可以从兵马俑头顶上方走过去的道路!
  “居然还真有条路?”徐安琪有些惊愕的说道。
  我有点纳闷的看着欢呼的安公公,这家伙怎么两次都猜对了?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继续前进吧。”我有点好笑的对着大家说到。
  徐安琪领头爬了上去,我在第二,上去后我发现这条路虽然隐蔽,但是修的还不错,有点类似攀登华山的那条‘长空栈道’,上面还有一个个在山崖上开凿的洞口,当年可能是有铁链穿在上面当扶手用,不过现在估计铁链已经完全锈烂了。
  我们扶着墙壁,一点一点的向前挪动着,偶尔向脚下看看就是一片好像梯田似地由高向底的黑色脑袋,仔细观察了一下我发现这里的秦俑其实也很秦始皇的兵马俑一样:应该可以拆分为手、头、身体和足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十几个完全不同的部件,相互随意组合之后就成为了看起来千姿百态的秦俑,这也客观说明了这里的工匠确实和修筑秦皇陵的工匠是一样的人。
  一路我们小心翼翼的向前走去,我也不知道走了多久,最前面的徐安琪突然直起了身子,用电筒看了看下面后,突然跳了下去。
  下面全是陶俑琪琪下去干嘛?
  正在我想问的时候,徐安琪在我们的位置向下大概两米左右的地方站定了,抬起头来对我们说到:“先下来吧,这一段没有陶俑了。”
  我们挨个跳了下去,这时候我才发现我们面前的陶俑已经到头了,最前面站的是一个比别的陶俑都巨大,身高大概有两米的巨型陶俑,这个陶俑手上是一把巨大的石剑们直接插在地下,看起来像是这群陶俑的领头指挥。
  “我们还是在阶梯上,根据我们走的时间来判断,大概走了一千八百米的样子。”徐安琪看了看手机计算了一下时间和距离说到。
  “才一千八百吗?”安羽皱着眉头说到:“这个大洞的直径如果是3000米的话,那么周长就是九千四百多米(直径乘以圆周率),我们才走了这个直径的五分之一。”
  “没错。我计算了一下,这里每一步阶梯大概是三十厘米高度,如果这里深度是八百米的话,那么我们需要走两千六百多级阶梯才能到底,这里的阶梯最内侧的弧长大概是两米,也就是说,我们走到最底下正好就到了这个大洞的另外一边的最底下,刚好走完周长的一半。”
  “这个设计有什么意义吗?”我思考着问道。
  “目前还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很清楚:最开始我提出的攀岩下去看来是不行了:这样设计的话,赵佗墓的入口肯定是在洞的另外一边,也就是说,除了老老实实的走这条五千多米长的路以外,没有别的取巧的路可走。”徐安琪说到。
  “刚才这一千八百米我们走了多久?”我看着徐安琪问道。
  “两个小时零四分钟。也就是说,如果前面还有陶俑,我们需要走六个小时才到的了最下面。”徐安琪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看看前面黑层层的道路,我有点头皮发麻:那些盗墓小说的同志们个个都抱着有去无回似地方式下墓,而真正要干这种事情,其实需要考虑和注意的事情太多了。
  “继续向前走吧。”我对大家说到。
  这段路还算比较好走,但是只走了大概一百米,前面又出现了层层叠叠的兵俑。
  这回的兵俑比刚才遇到的那批身高要高一些,武器也很统一:全是一种弯弯的刀,看起来似乎是一支军队的主力,只是这里的兵马俑和秦皇陵的兵马俑还是有个很大的不同:这里的士兵几乎没有任何盔甲,有的还赤裸着上半身,看起来更加野蛮。
  看到这个阵势我们只好又寻找边上的小路,结果还真的又被我们找到了一条在兵马俑头顶上通过的道路。
  252、曲径通玄
  “注意到一点没有?”安羽攀了上去却回头对手说到:“上面那批士兵每排是五个人,这一批每一排多了一个人了。”
  我回头看着下面,确实如安羽说的,刚才那对兵俑每排都是五个人,而这一批每一排却增加到了六个人,似乎阶梯的宽度也加宽了。
  “黄公公,以前我记得去西安兵马俑的时候是我们两家一起去的,讲解员还介绍了兵马俑排序的情况:最前面的是没有盔甲的新兵,也就是所谓的‘马前卒’后面才是着装整齐的正规军,后面还有弓队、枪队等等不同的兵种吗?其实我看,这里的情况应该也是这样:刚才我们看到的第一支部队不但身材矮小,着装也不整齐,应该是一支大军处在最后面的斥候卫队,而现在这支才是真正的后队,再往前走,也许我们会看见这支部队的中军和前军。”安公公一边爬一边和我小声讨论到。
  安公公的想法也是我的想法,但是我却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秦皇陵的军队是拱卫主墓室的军队,四面的秦皇陵卫队都是面朝外面背对秦皇陵,照道理说,一支军队面朝的方向自然就是自己敌人的方向,否则就是在逃跑。
  可为什么这支军队却是面相我们所要去的方向?也就是说,难道这支军队攻打的对象是赵佗自己吗?
  “现在还什么也不知道,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下面什么情况下去了就知道了。”徐安琪对这个发现似乎并不在意,而是全神贯注的留意着前面的任何动静。
  现在我倒是发现了徐安琪的一个弱点:对历史知识和人性的解读似乎不是徐安琪所擅长的,她似乎对这些方面的事情不是很在意。
  “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做一件事情肯定有着自己的目的,去理解,去解读古人做这些事情时候究竟在想什么,把自己代入进去,才是考古学最重要的一点。”
  这句话是老席经常对我说的。
  向前走了很久之后,我们又遇到了一段没有石俑的路段,这回领头的和别的陶俑差不多大,武器装备也差不多,比较特别的是这个领头的陶俑居然是个大光头。
  向前走了大概100米后,下一组陶俑又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次的陶俑看起来更像是秦皇陵的人了:每个人都举着巨大的戈(尽管已经没了,估计是朽烂了),而且这次的陶俑已经变成了每排7个。
  “看样子我们的估计是对的,这些肯定就是这支军队的主力了。”徐安琪点头肯定了我和安羽的判断。
  走了大概五个多小时了,根据徐安琪的推断,我们已经走了大概三分之二的路了。
  看着无边的黑暗大洞,我突然有个想法:在最上面我们因为照明弹时间的原因看不清楚下面那座‘琼楼’到底是什么情况,现在已经下降了那么多,那么在这里应该可以看见那座‘琼楼’的全貌了。
  听我说完后,徐安琪点了点头,装上一颗照明弹向着天空发射了出去。
  随着照明弹发出的强光,一副让我们惊心动魄的画面出现在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