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 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 >

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

赵昚退位后最担心儿媳妇李氏作乱。

李氏名凤娘,性情妒悍,新皇帝赵惇偏偏又是极端怕老婆的人,听任李氏为所欲为。赵惇曾经宠爱一个黄姓妃子。李氏很嫉妒,趁赵惇外出的时候将黄氏打死,对外宣称暴毙。赵惇贵为天子,回来后也无可奈何;又一次,赵惇洗漱时发现一位侍候宫女的双手洁白漂亮,非常喜爱,盯着看了几眼。几天后,李氏派人给赵惇送去一个食盒。赵惇打开一看,差点晕厥过去,原来食盒里装着当天那个宫女的双手。久而久之,赵惇对李氏产生了不敢割离的恐惧感。史载赵惇“不视朝,政事多决于后矣”。李凤娘掌权后,没有丝毫作为,却骄奢无比,只知道为自己李家牟利。她封祖宗三代为王,家庙规格逾制,卫兵比太庙还多。李凤娘还风光地归谒家庙,推恩亲属二十六人、使臣一百七十二人,连家里的门客也都补了官职。

赵昚对儿媳妇李氏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曾严厉训斥她说:“你应该学太上皇后的德行。如果你若再插手东宫事务,朕就要废掉你!”很自然的,李凤娘那样的人对公公赵昚怀恨在心。赵昚退位后,李氏很少去看望闲住重华宫的太上皇,即使去了不是不冷不热,就是傲慢无礼。赵昚的皇后、太上皇后谢氏好言规劝李凤娘要注意皇后身份,要谦恭懂礼。李凤娘当场翻脸,讽刺谢氏说:“我可是皇上的原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皇后!”谢氏出身侍女,最初侍奉宋高宗吴皇后,后来才被赏给赵昚,后来逐渐得到赵昚的宠爱,晋封为皇后。李凤娘当众讥讽太上皇后谢氏的身份卑微,谢氏大怒,继而大哭不止。赵昚震怒之余,决定废黜李凤娘。他召来老臣史浩商议废后之事。史浩劝谏道,新皇赵惇继位尚短,骤行皇后废立大事,恐怕会引起天下非议,不利社稷江山的安稳。他坚决不同意废后。赵昚只能再物色其他大臣作为依靠。可惜他已经退位当了太上皇,除了几个老臣,再也找不到有力的支持者了。赵惇对此装聋作哑。废后一事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太上皇赵昚和儿媳妇的关系算是彻底破裂了。他讨厌李凤娘来到重华宫,但有的时候他又盼着李凤娘的到来。因为只有那时候,儿子赵惇才敢跟着来看退休的赵昚。

赵惇也想过要改变被老婆控制的局面。古代皇后不仅衣食住行离不开太监的伺候,弄权干政更是需要太监的协助。赵惇就想釜底抽薪,将李凤娘的亲信宦官全部杀死,解决受制于李氏的窘境。关键时刻,性格懦弱的赵惇当断不断、犹豫不定。太监们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探听到赵惇的秘密计划后,更加依附于李凤娘以求自保。每当赵惇流露出憎恶太监的言行,李凤娘就加以包庇。因为“母老虎”的保护,赵惇最终没能铲除哪怕是一个小太监。太监们认定只有维持甚至加剧皇帝的家庭矛盾,他们才能长久平安。于是,太监们险恶地在赵惇和李凤娘之间、赵昚和李凤娘之间、赵昚和赵惇之间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

夫妻矛盾、父子隔阂使得赵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劳顿,患上了一种“怔忡病”。赵昚听说儿子生病了,爱子心切,将太医们都叫到重华宫来,给赵惇配药抓药。因为他不愿意去见那凶恶的儿媳,就坐等赵惇前来请安时,将药给儿子服用。太监们趁机在赵惇和李凤娘面前搬弄是非,说:“太上皇制药,欲待皇上前去问安,即令服饮。倘有不测,岂不贻宗社之忧吗?”他们竟然中伤赵昚在重华宫给赵惇配药是别有用心。赵惇听了,不肯去重华宫服药。赵昚看到一个玉杯很好玩,就让太监送给赵惇。赵惇一时没有拿稳,玉杯落地摔碎了。太监们就向赵昚造谣说:“皇上一见太上皇赏赐的玉杯,不知道为什么非常气愤,把玉杯摔碎了。”赵昚一片好心,换来这样的结果,不免对儿子不满且猜忌起来。慢慢的,赵昚和赵惇之间常规的联系断绝了,连礼节性的定期请安也没影了。

在宣称以孝治天下的传统王朝,赵昚父子之间的隔阂注定要成为政治大事件。

“孝”不仅是维护纲常伦理的基础,还衍生出“忠”的概念,是传统王朝政治观念的核心。历朝历代都异常重视孝道,不仅要求天下百姓“百善孝为先”,而且统治者以身作则,大力弘扬孝道。知识分子们在这点上更是敏感。宋朝恰好又是个重文抑武的王朝,文官集团的力量异常强大。文官集团把赵惇不给宋孝宗请安的事件称为“过宫事件”,一致把批评的矛头对准赵惇。一次,赵惇率领后宫嫔妃游览聚景园,而没有邀请太上皇赵昚一起游览。群臣纷纷上书,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春秋曲法,有的指桑骂槐,都是批判赵惇的。赵惇本来心里就不痛快,精神压力大,现在见到雪片般飞来的指责奏章,更不高兴了,与赵昚的感情又少了一分。

赵惇明显不孝,又不听劝谏。文臣们只好来最后一招,那就是“伏阙泣谏”。也就是一大帮文官显贵齐刷刷地跪在皇宫里,哭得稀里哗啦地请皇帝答应他们的要求。这一次,群臣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求赵惇抽空去看看重华宫里寂寞的太上皇。绍熙三年(1192)十二月,赵惇在群臣苦谏下推辞不过,当场勉强答应去向赵昚请安。拖了几天,赵惇还没有实际行动。群臣又要苦谏,赵惇这才去了重华宫,象征性地探望赵昚一次。之后的长至节和元旦,赵惇先后到重华宫给赵昚请安。

这是赵惇最后一次前往重华宫,之后他再也没有踏进重华宫半步。其间,在“母老虎”李凤娘的凶残霸道下,赵惇还抑郁成疾,病情相当严重。赵昚听说后,爱子心切,从重华宫赶过来探视。病榻上的赵惇已经不省人事了。赵昚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训斥李凤娘说:“皇帝病得如此严重,都是你这个皇后没有照顾好丈夫。如果皇帝有什么不测,我就族诛了你们李家!”李凤娘害怕了。不久,赵惇病情有所起色,她就在丈夫面前造谣说太上皇在皇上生病期间有所“异动”,劝赵惇千万不要去重华宫,如果去了,没准就被太上皇给扣留了。赵惇也不仔细思考,轻信了李凤娘的话,更加不敢见赵昚了。

皇帝和太上皇长期互不相见,使得“过宫事件”继续膨胀。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临安内外沸沸扬扬。不仅朝廷大臣纷纷劝谏赵惇,临安的太学生们也都集会呼吁。学生一向是最激情的人群。他们动辄联络上百人联名上书,要求皇帝过宫,给整件事情加薪浇油。赵惇对待劝谏的态度是,奏章我看,但就是不听。绍熙四年(1193)九月的重明节,是赵惇的生日。临安的宰执、侍从和太学生们决定在这一天联合发动大规模劝谏活动,逼他去重华宫向赵昚请安。当天早朝的时候,大臣们当朝死谏,侍从们传递近来数以百计要求皇帝向太上皇请安的奏章。书写奏章的几乎包括了临安城所有的太学生。赵惇经不住朝野群山海啸一般的劝谏,准备去拜见太上皇。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候,李凤娘拉住赵惇的胳膊,借口天气寒冷要回宫饮酒。百官在外面恭候多时,见此情形面面相觑,中书舍人陈傅良急火攻心,冲上前去拉住赵惇的龙袍,不让他回后宫。皇帝、皇后和陈傅良三个人拉拉扯扯起来,僵持在一起。李凤娘厉声呵斥陈傅良,陈傅良最终放手,大哭着退出宫去。李凤娘则暴跳如雷,竟然传旨,今后永不再见太上皇。